【本報台北訊】勞動部、經濟部與教育部今天成立「鑄造業產業平台」,輔導年產值800億元的鑄造業,透過改善工作環境及製程轉型升級,引進3D列印術,希望5年後至少吸引1200名年輕人投入。
鑄造業工作環境艱困,有時連外勞都不願意投入,成為台灣3、5年後可能消失的產業之一,行政院長毛治國今天參加「鑄造業產業平台成立」記者會,希望以跨部會合作,讓鑄造業成為乾淨、有競爭力的產業。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長傅還然說,台灣鑄造業約800家,舉凡汽車、工具機等各種產品都與鑄造基礎有關,但因必須在高溫下工作,不但年輕人,連外勞都不願做,鑄造業相關工作人口1.8萬人,勞工平均年齡高達60歲。勞動部啟動全面協助鑄造業的「鑄造3C計畫」,希望複製業者成功經驗。
他表示,近年出現業者成功轉型案例—嘉義的穎杰鑄造,老闆到歐洲取經,引進全新製程及設備,如採用電腦化生產,將最容易汙染的粉塵,以輸砂管線輸送,以及碎砂機碎砂時,將砂模作業隔離於獨立集塵室內,產生碎砂自然墜入地下回收槽,降低粉塵散布;經由培訓、改善薪資結構及福利,吸引年輕人投入,該公司勞工平均年齡降為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