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教育部修訂高中歷史課本,將孫中山「除國父化」後,政府將花費巨資進行中油、中船等國營事業的「正名」,國防部應綠營立委要求,將在二二八前移除營區蔣公銅像,綠委更進一步推動將中正紀念堂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
台灣目前「路有凍死骨」,執政黨、綠委不思有益民生的事,卻頻搞史料文字小動作,且樂此不疲,令人失望。
執政黨把歷史人物拿出來「通盤檢討」,並「污名化」,以符合所謂的「本土化」,乍看之下,好像十分有道理,但是細究動機,無非是政治考量,這和日本人竄改侵華史有何不同?會貽笑國際呀!
難道搞除什麼化、正名,就能改變史實嗎?這種昧於現勢、不敢面對歷史的作為,只是鴕鳥心態,將會成為歷史灰燼。 黃昌彬(花蓮市/公關人員)
國防部應綠營立委連署要求,允諾今年「二二八」六十周年前,移除各營區共兩百多座蔣介石銅像。
但國防部發言人室卻表示,國軍尊崇先總統蔣公歷史地位與創建國軍貢獻,但為免銅像日曬雨淋、污損鏽蝕,所以基於崇敬與各單位典藏存管需求,才將銅像移至適當地點,外界無須過度聯想。
筆者認為,國防部的移除銅像動作,是回應綠營立委的「壓力」,聲明顯然不符實情。
筆者學校正門也有一座蔣公銅像,看到國防部「行得通」,若日後教育部杜部長或校長也來個「比照辦理」,筆者不會意外;不過以此類推,台灣的街道、橋梁在重要節日都會懸掛國旗,是不是基於怕「日曬雨淋」,而導致國旗受「污損」,所以也要省了懸掛?
銅像文化不足取,但這是歷史產物,是否要繼續存在營區、公家機關、學校,在民主時代是可以討論的,但還沒有定案前,移除動作恐會有「授人以柄」的爭議,特別是軍人與蔣公的「革命情感」還存在之際,「一除為快」的動作會惹來聯想。林泉利(北縣新店/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