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頭燕魟在池中群泳,場面令人震懾。
圖/屏東海生館
文/蘇林
一尾魟魚游泳,姿態猶如翩翩起舞的仙子,那麼一群魟魚同時舞動雙翼前進,場面又該如何形容?
站在屏東海生館海底隧道,除了擁有被水包圍的奇妙感受之外,最近更能看見令人震撼的「群魟群游」情景──叉頭燕魟壯麗群游的景象,不僅震懾住每位遊客,魟魚迎面襲來,及被群魟圍繞的震撼感,更讓大家驚呼聲不斷,人潮久久不散。
英文稱「魔鬼魚」的魟,正式科名其實是鱝科(常令人誤會為魟科)、燕魟目一族,但所屬的魚類,中文仍常命名為魟。本科魚身體扁平,有兩個強大的胸鰭,在海中巡游,有時可飛出海面滑翔幾公尺,但很少潛到海面下三十公尺以下的地方。
叉頭燕魟胸鰭前突起一個肉質葉,好像鴨子的嘴,尾部細長,可以和身體等長,尾尖有可致人於死的毒刺,一般體形不大,連尾部一起最大也不會超過兩公尺。
叉頭燕魟族群是屏東海生館最近剛遷入的嬌客,目前仍在適應環境階段,較不願與其他魚群互動親近,當飼育人員潛至水中之時,牠們也會防備性的群游遠方,較不會主動靠近,飼育人員必須將餌料撒至缸內平台,牠們才願意主動靠近平台進食。
叉頭燕魟學名為爪哇牛鼻鱝,又名飛魴仔、鷹魴,卵胎生,以底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類為食,遇到有硬殼的蜆和蠔等,牠們會用強而有力的牙板將甲殼類的外殼咬碎破開。
叉頭燕魟主要棲於熱帶及溫帶各沿海的底中水層海域,具有群游行動的特殊習性,每個群體的成員可多達五○○條。而其之所以時常群聚出現於海中上層,主要是為了有利於繁衍生殖、防禦敵人及獵食等的功能;而其略呈菱形的體盤外觀,和M字頭型,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及容易被人辨認的特徵。
叉頭燕魟如今名列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易危」物種,物種消失主因是牠們習慣群游,因而受到漁業威脅,容易被大量捕捉,這情況在東南亞尤其嚴重,除此之外,牠們受到誤捕的威脅也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