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李碧華
最佳聲望標竿企業,是「榮耀」,更是社會「責任」。這二十年,台灣從台海危機、亞洲金融風暴、首次政黨輪替;跨入二十一世紀後,還有經濟負成長、二次金改、全球金融海嘯、開放兩岸大三通等,以及服貿爭議引起的「太陽花學運」,如何在亂世中做對關鍵決策,挺過典範轉移、資源重分配的關鍵時刻?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李吉仁,及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群助理教授吳相勳組成研究團隊,實際走訪堅定初衷的台達電、國泰金,塑造性格的鴻海、宏碁、潤泰,大膽報時、邁向造鐘的統一超、台積電、中華電,設定策略雄心、刺激大幅進步的富邦金、華碩、掌握機運、轉為前瞻的遠東新,具備動態策略調適能力的花旗、中信金,看到行業龍頭冠軍的起落浮沉。
「企業對社會的角色不僅於追求獲利營收,更在於善盡社會企業的公民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如果輕忽對社會的承諾,也終將被社會所淘汰。」研究團隊認為,單一年份標竿企業的贏家,比的是十項指標的管理能力是否超越競爭者。但長期而言,企業長青的關鍵,比的是傳承與接班的能力與制度。
李吉仁說,公司的長相,都與老闆的「起心動念」很有關係,吳相勳則發現,領導人的意志力貫徹,會直接反映在管理細節之中,並成為可以渡過危機與發展新機會的「腰力與腿力」。
台積電就是最佳例子。一九八七年,時任工研院院長的張忠謀,從工研院帶著一百一十七位工程師創立台積電。表面看來,這是一群擁有技術本領的人,因為看好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前景下的創業。但深入了解後可以發現,台積電創業初衷並非只有「這是一門好生意」那麼簡單,背後有更遠大的「世界級」抱負。
「台灣要有一家真正好的大公司,像日本的NEC、荷蘭的飛利浦一樣。」當年跟著張忠謀一起在工研院打拚、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曾多次提到這樣的初衷,影響台積電在技術上始終堅持自主研發,「我們要技術自主,這是第一天就定下來的理念,是不用問為什麼的,難道你會去問英特爾為什麼要技術自主嗎?」八十高齡,滿頭華髮的張忠謀,始終容不下一絲疑問。
同樣的,施振榮常以「我們這一代如果沒有掌握住這個技術革命的機會,將會成為歷史罪人。」來自我勉勵,這也成為宏碁自創品牌的動力來源;台達電的鄭崇華當時創業,也是想「證明中國人也可以做出最好的產品」;統一的高清愿則是立志打造「三好一公道」的高標服務。
堅定而大器的創業初衷,透過創業領導人的意志,貫徹於組織與管理流程,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以及與眾不同的「性格」,更成為這些企業面對關鍵決策時的取捨依據。
資料提供╱天下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