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前總統陳水扁出來的議題,這幾天占據媒體篇幅,這在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內閣新瓶舊酒舉步維艱的氣氛下,更顯得突兀。
一個沒什麼份量的議題,竟然讓已然失能的政府花許多精神去應對,這算盤到底是怎麼撥的?有必要困在釋放阿扁議題裡繼續耗能嗎?
以政府目前因應釋放阿扁議題的猶疑,其實是在野人士最樂見的;因為釋放阿扁議題早就被用爛掉了,幾乎不被期待發揮作用。還能講出什麼理由?不就是健康、人權嗎?
這些理由沒有半點新鮮,就算法務部不回應,也沒人覺得奇怪,這些老調早就聽煩了。
再看誰繼續操作阿扁釋放議題?對,一些過氣、非枱面的政治人物,找不到舞台,釋放阿扁雖難有吸睛作用,但雞肋還是能榨出些汁來,沒食材時權充一下,讓口腔有個嚼頭,勉強算剩餘價值;就這樣,繼續消費阿扁。不寄望能發揮什麼新聞效應,但撿到就是賺到。
當然阿扁目前囚在帝寶級的拘禁環境,等同總統級的醫療照顧,加上真有問題時的後送機制,國人很清楚地知道沒有生命安全顧慮;若因此,被操作「關死人」的議題綁架,未免太不智。
放阿扁出來沒什麼好顧慮的,法律還有許多限制阿扁逍遙自在的措施。
例如限制住居、限制出境出海、定時管區報到等,阿扁不可能再如以往的發揮影響力。
就算一些沒籌碼的政客還要登門請益,繼續消費阿扁,以阿扁的行動遭限制,媒體隨時監看,那些請益又有什麼作用?
現況是馬政府已失能,實質跛腳的過度狀態,就算沒有釋放阿扁的議題,恐怕也行政效能有限,何必再找放阿扁的議題來當絆馬索、捆住自己?
尤其不是為政府形象考慮,是為人民,世界向前進,不會等台灣歹戲拖棚,繼續陷在這議題,是苦了人民,害了台灣;這樣的道理還不明白嗎?
鍾仁義(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