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
《華嚴經》提到:「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修行的根本,因此有「戒住而法住」之說。在佛教的戒律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彌十戒,乃至在家信眾有五戒等之清規。由於戒條嚴密,常有信眾提出不同之疑惑,譬如下列四大問題。
殺生問題:一些團體為了鼓勵放生,刻意購買大批禽鳥等動物進行放生儀式,由於需求量頗大,導致一些禽鳥在捕捉、運送過程不幸致死。此種行為到底是放生還是殺生?
喝酒問題:飲酒是五戒之一,可是在日常交際活動中,如果連碰均不可以,如何去推廣教語,融入社會?
吃葷問題:是否非吃素不可?佛教推廣素食,但為何西藏、日、韓等之佛教徒仍在吃葷,甚至結婚生子?
男女接觸問題:佛法戒律嚴峻,可是在男女平等、兩性平權的時代,男女接觸頻繁,如何依循?
以上只是諸多問題之舉例,均是日常生活於信佛持戒常碰到的疑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使得民眾望佛生怯,佛教徒變成是格外特殊的族群,無法與大眾融合;本人相信,在推廣佛法教義中,若因此些原因而無法融入群眾,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感謝星雲大師推廣人間佛教,讓佛教能夠更為人所接受,更普及、更生活化;看到他的闡述,讓我們有更深刻的體悟,原來「戒」的創訂,因時空的不同而宜有因時、因地而制宜之運用。戒是一種善法的基礎,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一切以自發心性之持守為準則,即所謂的「一切唯心造」,在佛門只要有「犯意」,即是犯戒,它不在形象上的教條,而是重視戒的精神,止惡揚善,饒益有情,在於自發心的清靜受持。大師曾提到,制度好像階梯一樣,讓我們能夠循序而進,但是制度的訂定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容許差異性的存在,佛教的戒律亦同。佛教的真理不容更改,然而兩千五百多年前從印度傳至中國的諸多佛法戒律,有一些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社會需要。一些根本戒可以保存,但對於一些「小小戒」應該可以就時代需要,或者是因為風俗、民情、地域等不同,加以彈性調整,而不是墨守成規。唯有從積極面認識佛法戒律,才不會辜負佛陀制定戒的圓融,與隨機方便的精神。大師亦曾提到,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雖然在日常生活主張尊重其他生命,但只要對不慎傷害之生命起了懺悔之心,即是遵守佛教根本的教戒。
人間佛教的理念,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不只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口號及實踐,將佛法世間化、入世化,應該有特殊意義值得推廣。
星雲大師的理念相當務實、遠大,希望藉此理念之推動,有效提升信眾對人間佛教意義、內涵之體認,這對推廣人間佛教理念的實踐,必然是可久、可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