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執筆人: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最近電視播出一些海洋垃圾汙染問題,尤其塑膠垃圾導致生態危機令人悚目驚心。去年六月二十六日一頭斷奶不久的短肢領航雌鯨,擱淺台中梧棲,被送至成大海洋暨鯨豚研究中心復健,被稱為「小梧子」的幼鯨,體型瘦小,二、三天後陸續吐出一大堆塑膠碎片,第五天不幸死亡。
「小梧子」解剖後,發現胃被塑膠垃圾塞滿,有來自紐西蘭的食物包裝袋,也有來自菲律賓的家庭垃圾,導致牠消化道阻塞無法進食,造成營養不足,身體虛弱。
去年八月,保育團體Leatherback Trust從欖蠵龜鼻孔取出約十公分長塑膠吸管,影片透過網路流傳,令人心疼不已,引起各界拒用塑膠吸管的響應。
去年十月又有一隻抹香鯨死在八掌溪出海口,解剖後,發現胃裡也是塑膠垃圾。研究顯示,如信天翁等鳥類也因攝食塑膠垃圾,大量死亡。估計,單單北太平洋每年就有十萬隻海洋哺乳動物死於誤食塑膠類製品。
一項跨國研究有關食用魚與塑膠垃圾關係指出,印尼有百分之五十五,加州有百分之六十七的魚被驗出與塑膠製品垃圾有關,該項研究預估,至二○五○年全球百分之九十九的鳥會誤食塑膠製品垃圾。
根據海洋塑膠汙染研究專家Marcus Eriksen馬克仕.艾瑞克森研究,至少有五兆片的塑膠浮在海面上,重量超過二十六點八萬公噸,除被漁鳥類誤食外,最後沉到海底逐漸分解且釋放出大量的「塑膠微粒」。毒素透過食物縺,由浮游生物經小魚、大魚覓食,進而進入人體。人類亦是最終的受害者。包括內分泌失調、身體發育失衡、癌症病變等問題。
海洋占地球面積約為百分之七十左右,很多垃圾會隨著海流飄至他處。海洋垃圾高達百分之八十的比例,來自陸地,其中以塑膠類廢棄物最多,如塑膠袋、瓶蓋、寶特瓶等生活常見的用品。
工業的革命後,的確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用完即丟的產品帶給了生活極大方便,也帶給人類浩劫,全球的塑膠產品從一九五○年的一百五十萬公噸,攀升至二○○二年的二億公噸,至今天每年也達三億公噸,海洋汙染導至生態浩劫,日益嚴重。
根據看守台協會規模調查顯示,市售三百零八款洗面乳及沐浴乳當中,發現有一百零八款含有危害環境的塑膠微粒柔珠,政府必須重視及嚴格管制。
除此之外,為喚起塑化危機觀念,可率先推動全面少用生活中的垃圾袋,讓塑化觀念植入心。台灣每人每年約用掉七百八十二個塑膠袋,歐盟約為一百九十八個,相差三點九倍。最近歐盟通過法令,希望在二○一九年還要減半,達到每人每年九十個,到二○二五年再減半,達到每人每年只耗用四十個。
我們的水準仍有很大改善空間,為了拯救海洋生態,至少從每個人日常生活做起,至少每人每年減用一半塑膠袋,或如歐盟目標減少至四分之一,相信是一種拯救海洋動植物最有效方法,期許大家一起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