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家長平常可以利用不同玩具和孩子玩遊戲,藉此觀察孩子發展狀況。圖/凌筠婷
【本報彰化訊】醫師建議,若家有遲緩兒,盡早就醫,讓家長和孩子及早獲得協助,維護身心健康。
彰化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說,現今社會照顧孩子主要角色多半還是母親,一旦孩子發展遲緩,母親常會陷入自責和壓力,孩子無法與父母有良好溝通,容易吵鬧宣洩情緒,父母也會因孩子情緒不穩,影響情緒,形成惡性的循環。
他建議,若父母發現孩子發展狀況不如同齡孩子,或是無法與人良好互動,都可以帶到醫院進行評估是否發展遲緩,六歲前是療育關鍵期,越早開始療育,效果越好。
彰化縣三歲男童小邦不但不會說話,情緒也不穩定。直到媽媽帶到彰化醫院兒童發展醫療中心職能治療,半年後可以說話、正常上幼稚園。梁孫源說,團隊評估後發現,小邦在語言和認知上有發展遲緩狀況,算是多重遲緩類型,認知比一般孩子慢,也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許多父母以為是孩子故意作對,其實是孩子聽不懂父母要求,造成雙方誤會。
他建議,父母平常可用玩具和孩子玩遊戲,例如拿好幾個玩偶請孩子分辨大小、顏色、前後位置等,就能知道孩子認知是否成長。
梁孫源也說,彰化醫院兒童日間留院是密集式早期療育,需要家長一同參與,訓練家長成為有能力、自信協同治療者,幫助孩子順利成長,梁孫源說:「其實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不見得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