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一生要跑一次」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今年改由花蓮縣政府主辦,因賽事冠上水泥業者公司名稱,引起環保團體不滿,爭議不斷。
一萬五千多人在抗議聲中完成賽事,但問題並未因此了結,政府與財團仍應有所思考,有所作為,以免問題沒完沒了。
花蓮以山明水秀聞名中外,其中又以太魯閣一帶最美,中外遊客絡繹不絕,近年以日韓星馬為大宗,更是大陸客必遊之地,但青山綠水一直潛藏隨時會爆發的抗爭老問題。
雖然業者振振有辭,強調礦區只跟國家公園重疊二十五公頃,多年來一直在礦區推動綠化,獲得國際肯定,反駁環保團體指控,將國家公園青山綠水「斬首」、「開膛破肚」太沉重。
亞泥還列舉日本奧多摩國家公園、琵琶湖等國家公園為例,強調其他國家也允許在國家公園內開採礦山。
亞泥在花蓮山區開礦可溯及多年前,當時還未有國家公園計畫。加上許多平地人利誘原住民,將保留區土地脫手,輾轉淪為財團利器,業者一再引用國家公園法規定,強調在特別景觀區內可以採礦。
問題是當年環保意識未抬頭,地方一味以發展經濟為重,任由業者日夜挖掘,用輸送帶搬運,後來因環保團體抗議,一度用塑膠草、綠漆掩飾,被抓包後,改由山谷鑽挖,避人耳目,因而被指「開膛破肚」山水蒙塵。
業者為自己辯護,問題是青山綠水一旦破壞,永難再現,台灣這塊寶地的資產有限,怎禁得起明挖暗掘。
業者只是利用當年民智未開,僥倖獲得龐大土地,經過這麼多年已賺夠了,民眾也受夠了,無論情理法考量,都該把青山綠水還給大眾。
政府也應回應民意,有所作為,不要碰到財團贊助就唯唯諾諾,這不是擔當的作為。
凡夫(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