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孩子,他們出生在偏遠地區的經濟弱勢家庭;有一群孩子,他們誕生在不健全的破碎家庭;有一群孩子,他們先天的學習能力就比較慢……
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宋芳綺
有一群孩子,他們出生在偏遠地區的經濟弱勢家庭;有一群孩子,他們誕生在不健全的破碎家庭;有一群孩子,他們先天的學習能力就比較慢……
這樣的孩子在學校,成績總是遙遙落後,他們對學習充滿了恐懼、排斥,甚至,他們是學校裡被歧視、被放棄的一群。
「在偏鄉,很容易看見自卑的父母教養出自卑的孩子。因為經濟的弱勢,因為教育資源的匱乏,讓偏鄉的孩子很容易落入永遠的弱勢。」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說。
這樣的孩子,最初進入博幼,是被父母強迫來的,是沒興趣的,是勉強而無可奈何才來的。於是,他們上課調皮搗蛋,要不就是裝死癱睡;更過分的,還有孩子找到機會就逃學,害得老師們到處找人。
這些孩子拒學,原因來自於老師講什麼,他們根本聽不懂、學不會,不斷經歷挫折,漸漸對自己沒有自信,對學習沒有一點希望,他們就自我放棄。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學生對於新學問的吸收很容易,有些就比較慢,但假以時日,其實也是可以學到某一個程度的。如果採取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對於不夠聰明的孩子,可以教得比較慢。對他們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他們一有進度就給他們鼓勵,通常這些學生也就有不錯的成就了。」李家同說。
於是,博幼採取因材施教。
對孩子進行測驗,以確定他的程度在哪裡,然後從這一個單元教起。李家同舉出一個實例:「我們曾經被邀請幫助六位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數學成績都非常差。」
「本來,那所學校的老師,希望我們教這些孩子六年級的數學,可是我們測驗的結果發現,這六位同學都未達小學四年級的數學程度,所以我們就說服了學校的老師,教這些孩子四年級的數學。一個學期以後,這六位同學都通過了四年級的數學。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些孩子最近對於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他們發現自己是可以學數學的。」
一些原本抗拒學習的孩子,進入博幼一段時間後,他們愛上了博幼,他們喜歡在放學後到博幼來上課。有些孩子在接受課輔之後,課業成績突飛猛進;也有些孩子坦承自己是不聰明的,但是在老師的耐心教導下,成績還是有明顯的進步。
「幫助一個弱勢孩子提升自信、自尊,讓他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感,他就不會因為自我放棄而被黑道吸收去從事犯罪行為。」這就是李家同所堅持的:「孩子,一個都不放棄。」
當我們看到,原本總是垂頭喪氣的孩子,現在抬頭挺胸、精神奕奕地述說著對自己未來的規畫;當我們看到,原本酗酒、暴力的家庭,現在充滿慈愛祥和的氛圍;當我們看到,長期接受照顧的弱勢孩子,在有工作能力之後想回饋博幼,我們知道,博幼對於孩子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持。(摘自《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宋芳綺
高雄市人,成大中文系畢業,曾任記者、編輯、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曾榮獲佛光文學獎、打狗文學獎、第三屆全球華人熱愛生命文學獎等。喜愛旅行,擅長報導文學、人物傳記,透過不斷的採訪與書寫,開闊生命的視野,提升生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