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科】古人名中的耳與牙

張浩洪 |2014.12.11
1522觀看次
字級

文/張浩洪

古人取名,在人的臉部器官中,「耳」與「牙」最受到青睞,這也不是偶然的。

「耳」字,老子名李耳,晉文公名重耳,漢初趙王名張耳;取名「牙」的,周朝有姜太公名子牙,戰國時蒸死自己兒子的易牙和彈琴的俞伯牙。同為臉上器官,卻從未聽說有人叫什麼眼,什麼鼻和什麼嘴的。為什麼單挑這兩個呢?

我們先看「耳」的含義:它既是聽覺器官,又是一種器皿分列兩邊的附著物;還是語言「而已」的合音,用在肯定語氣;同時,輩分中的「兒」也與它同音,占了兒孫下代人之首。既然「耳」字含義如此之多,故古人選中了它。

再看「牙」的含義:牙齒是動物攝取食物,依靠它生長的器官;特別是象牙,自古以來就是珍貴飾物,用來彰顯佩戴者顯貴的身分地位;還有那些戰場上的將軍們用的「牙旗」,也是官職的象徵;而過去的官署,都稱「衙門」,「牙」、「衙」同音,意寓不是等閒之人;還有,種植五穀,經雨「生芽」,大有發跡之象。

有了這些解釋,歷來就講究尊貴的儒家官宦,在自己的名字上邊,放上這些字眼,便不足為奇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