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浩洪
古人取名,在人的臉部器官中,「耳」與「牙」最受到青睞,這也不是偶然的。
「耳」字,老子名李耳,晉文公名重耳,漢初趙王名張耳;取名「牙」的,周朝有姜太公名子牙,戰國時蒸死自己兒子的易牙和彈琴的俞伯牙。同為臉上器官,卻從未聽說有人叫什麼眼,什麼鼻和什麼嘴的。為什麼單挑這兩個呢?
我們先看「耳」的含義:它既是聽覺器官,又是一種器皿分列兩邊的附著物;還是語言「而已」的合音,用在肯定語氣;同時,輩分中的「兒」也與它同音,占了兒孫下代人之首。既然「耳」字含義如此之多,故古人選中了它。
再看「牙」的含義:牙齒是動物攝取食物,依靠它生長的器官;特別是象牙,自古以來就是珍貴飾物,用來彰顯佩戴者顯貴的身分地位;還有那些戰場上的將軍們用的「牙旗」,也是官職的象徵;而過去的官署,都稱「衙門」,「牙」、「衙」同音,意寓不是等閒之人;還有,種植五穀,經雨「生芽」,大有發跡之象。
有了這些解釋,歷來就講究尊貴的儒家官宦,在自己的名字上邊,放上這些字眼,便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