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才因外包公司涉及街頭暴力討債,被重罰一千萬元的聯邦銀行,又因為網路銀行的掛牌匯率出現人為錯誤,十幾位客戶因此賺到匯差,聯邦銀行的處理方式竟然是未知會客戶,就逕自登入客戶的帳戶,更改存款餘額。
金管會得知後,將考慮引用銀行法,處以兩百五十萬元以下的罰鍰,聯邦銀行立即解釋,進入客戶的戶頭內扣款,乃是基於懷疑網站遭駭客入侵,所採取的緊急措施,後來證實是行員輸入數據時的疏失,又將款項「還回」帳戶內,再逐一和客戶溝通,提供優惠的匯價,大部分客戶同意和解。
表面看來事件似乎已解決,但是背後牽扯的法律和道德問題,絕不是銀行和客戶和解,或由金管會罰款就可以善了。
就法律層面而言,客戶雖沒有詐欺的刑事問題,但應是民法上的「不當得利」,銀行具有返還不當得利的請求權,乃無庸置疑;但就道德層面來說,銀行有保護客戶資料的義務,除非檢調單位出示公文要求配合查案,否則銀行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能外洩帳戶資料,遑論自己擅自更動客戶餘額,如果金管會不嚴正處理這種行為,最可怕的後果是銀行業公信力蕩然無存,並且出現道德危機。
台灣銀行業的內部管控一再發生問題,雙卡和貸款徵信漏洞百出,連帳款催收也備受批評,捅了樓子就把爛帳丟給政府,真的是不忍卒睹。聯邦銀行的錯帳絕不該任其私下和解了事,主管機關必須加強監督銀行的內控與稽核,一再的放縱會讓銀行沒有戒心,民眾更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