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喜歡西西的作品。原本我愛讀她的詩,看素葉版的《石磬》,薄薄一冊,後來看洪範版《西西詩集》。圖╱林役勵
文╱鄭政恆(香港作家、影評人)
我們都喜歡西西的作品。
原本我愛讀她的詩,看素葉版的《石磬》,薄薄一冊,後來看洪範版《西西詩集》。有時選一兩首作品,跟新詩創作坊的同學分享,鼓勵學生仿作〈快餐店〉和〈可不可以說〉,也學習〈海素〉和〈父親的背囊〉的人物描寫、〈熱水爐〉和〈長著鬍子的門神〉的童心、〈重陽〉的獨白、〈停雲〉的幽默、〈白髮朋友〉的生活化,一起學習西西的筆法,簡潔、自然。而更重要的是〈我想到的不是文字〉:
「純正清通,||我想到的╱可不單止是文字╱……╱說起來,我其實也正拙於╱準確地表達與及╱掌握╱可不單止是文字╱文字,有時可以天花亂墜╱因為我相信生命╱永遠比文字超脫╱比文字活潑╱比文字╱更看到時間的考驗」
後來我讀她在六十年代寫的作品。首先是收錄在《耳目書》的「開麥拉眼」影話。
一九六七。西西談安東尼奧尼的《紅沙漠》:「安東尼奧尼不惜噴漆一般地去把整條風景線改變色彩,就是為了『表現』劇中的情緒,並且像制版畫一般地把每格菲林親自檢查。《紅沙漠》中的彩色絕不鮮明搶眼,相反地,它乃是十分暗淡的,但是,它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彩色電影。這種彩色的用法,猶如一首詩,充滿了意象。」這段話,是說彩色電影中,色彩的表現力。
一九六六。西西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東城故事》,小說只是中篇,以「流行三毫子小說」的模式出版,但內容呢,卻是前衛的現代小說。西西說《東城故事》、《象是笨蛋》和《草圖》都寫於「存在主義時期」。
《東城故事》分為八段,由不同角色的視點出發,有馬利亞主觀、喜歡她的三個男生、小狗貝貝、馬利亞大哥和西西的角度,而聚焦的對象是主角馬利亞。小說刻意加入了電影語言(例如淡出、推鏡頭),也有背景音樂的提示,小說當然是劇情的虛構、文字的組織,當西西加入了這些另類的元素,令小說的表現力更強了,感官和情緒層面的刺激也更多,例如鼓聲營造緊張的氣氛,鋼琴聲和吉他聲就比較舒緩。
小說的顏色運用,恰恰呼應西西的《紅沙漠》影話,例如喜歡馬利亞的阿倫,看著熟睡的她,畫面呈咖啡色是不真實的,馬利亞形容馬克,畫面呈藍色似是指二人自由的生活,及後馬克拉著馬利亞的手,轉呈紅色,就彷彿是二人的愛情熾熱。小說顯然受到高達的電影影響了。至於其中一章表明中景是「安東尼奧尼式」和「維斯康提式」,前者恰恰呼應安東尼奧尼的「現代性及疏離三部曲」,而後者是展現別墅大屋的奢華吧。
然而,《東城故事》還有存在的思索。小說中的馬利亞住在沙灘旁邊的車房(沙灘令人想起卡繆小說《異鄉人》),馬利亞身邊有兩個喜歡她、追求她的男生,可是她不大信任愛情和婚姻,不愛世界,不愛人生,在有些人眼中她就像瘋子,還跟小孩子講卡夫卡的《變形記》和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嚇壞他們。
小說的轉折點,是馬克跟馬利亞相戀,卻帶來二人的感情衝突。馬利亞自殺、失憶,憤世嫉俗之後她回歸簡單平白。而當西西(角色)現身,將小狗貝貝送還馬利亞,似是西西(作者)的祝福,讓馬利亞的生命力和生活完整一點。最終,小說了留下了不無善意的光明。
《東城故事》寫於「存在主義時期」,接受了卡夫卡和卡繆的影響,叩問存在的意義,探索生存的荒誕,充滿實驗色彩。其後,西西走出了存在主義的影子,寫了〈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浮城誌異〉、〈肥土鎮灰蘭記〉、〈玫瑰阿娥的白髮時代〉和〈解體〉等許多出色的短篇小說,還有代表作《我城》、《哀悼乳房》、《飛氈》等等,思索人的情感、生老病死、香港本土、性別、社會身分。
於是,西西成為了我們都喜歡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