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張亞中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十一月中旬,我特別邀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的劉國深院長及福建省對台研究的重要學者在大覺寺舉辦《大覺夜談》,就兩岸關係當前的情勢交換意見。與會者二十多人親自經歷過堂經驗,感受大覺寺的文化禪意,體驗人間佛教的生活實踐。
與會者有殊勝因緣,正巧遇到星雲大師也在大覺寺。大師特別向與會學者表達關懷並開示。大師在談及兩岸關係的現狀時,特別以「慈悲無我」四個字期許兩岸。
今年三月的太陽花運動為兩岸關係吹起了一陣涼意的秋風,然後是服貿協議卡關,「習馬會」破局,北京重提「一國兩制」,台北方面強調「民主憲政」,並發表讓香港人民先民主起來的言論,被大陸視為是「說三道四」後,兩岸關係長期存在的政治歧異,終於浮現出水面。從二○○八年起經歷了兩岸關係的春暖花開,冷颼颼的秋天已經來臨。這個秋天會多久,它會否再惡化到寒露霜降,甚而履霜堅冰?
兩岸之所以進入秋天,問題在於兩岸並沒有真正做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兩岸目前多講利益,少提慈悲;多思自我,少顧他人。經貿涉及到利益,因此走得較快;政治涉及立場,因此還是本位主義掛帥,走得蹣跚。
習近平主席了解到「心靈契合」的重要,並提出「兩岸一家親」的看法。這個重要的戰略指導原落實在實際的政策上時卻有相當的不足,甚而阻礙了兩岸心靈交流。
舉例來說,大陸重視台灣青年的認同,花了不少錢邀請他們去大陸訪問。但是有一天,當兩岸青年共同出現在國際場合時,他們會發現,彼此的距離是很遠的。台灣現在的年輕人,即使再優秀,也難以在聯合國尋求工作或實習。這些被拒絕的青年人,可能會在一夜之間扭轉了他以前好不容易建立的民族意識,而不再相信「兩岸一家親」的說法。這就是大陸對台灣的國際參與需要,缺少「慈悲心」與「同理心」。
再如同一些支持統一的退休將領,當他們在北京抗日紀念館參觀時,看到的是,共產黨的「我」才是抗戰的主力,他們心中會如何想?兩岸對於歷史的事實與史觀也沒有因為這些年兩岸經貿的密切交流而趨近,兩岸關係的精神層面的進展自然不足。
面對問題時,兩岸在責備對方之餘,先想想有哪些政策可以不需要與對方討論,自己就可以先行讓步處理。也就是用「給」來取代「我」的堅持。舉例來說,在兩岸互動時,大陸政府完全可以主動給台灣民眾「國民待遇」,可以在聯合國協助擁有台胞證的台灣民眾在聯合國工作實習,主動還原現代史國民政府應有的功能。
大陸可以看看以前西德如何對待東德的例子,西德不僅給到西德來的東德人國民待遇,還立刻發身分證;西德自己制訂一個《德國內部貿易法》,主動給東德貿易免關稅,也沒有要求東德要坐下來談才給免稅。西德是用這樣的態度追求統一的。
大陸可能要了解,在台灣出現認同快速斷裂時,如果要和平解決兩岸關係,就必須用最大的善意與包容來處理兩岸關係,從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四大面向化解台灣認同所未來的困境。同樣的,台灣也要有善意與智慧來處理兩岸關係,不要不給對方歡喜與希望。如果天天喊台獨,大陸怎麼會有歡喜與希望?
星雲大師說:「一切法若無慈悲,皆為魔法」。同樣的,我們可以說,「一切政策若無慈悲,必有後患」。「慈悲無我」就是兩岸要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對方的難處著想,感同身受,為對方的好處而心存感激。如果兩岸能有這種心胸格局,兩岸關係何愁不再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