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風暴席捲全台,張瑀庭體會出為飲食把關的重要性,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和認識吃下去的食物。圖/張瑀庭
文/記者李碧華
圖/張瑀庭
食安風暴席捲全台,以此議題撰寫《吃對很重要》,張瑀庭看清大家所發出的怒吼:「受夠了!」消費者再也不想原諒任何人,她體會出為飲食把關和負責的重要性,逐漸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和認識吃下去的食物。
演講時,她總是苦口婆心說:「只吃好東西,是愛自己的開始。」這同時也是肯定和向每個用心經營的餐飲人致敬,感謝他們讓大家都在這個美好的關係中,開始每一餐。「本來還以為美食家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夢幻的職業,直到在廚房目睹整道菜的製作過程和內幕,我開始改變想法,愈來愈不想吃下看起來很美味,卻不健康的料理。」她開始懷疑,什麼是「真、善、美」,當食物連「真」都沒有,何來「善」和「美」?
只吃好東西,其實跟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從小就非常愛吃,愛吃和好奇是我探索食物的開端。」
從幼稚園開始,張瑀庭就有習慣跟媽媽一起上菜市場,總是愛問東問西,「這條魚是甚麼名字啊?」、「這個菜沒吃過,買來吃一下…」,上菜市場常常要求媽媽買一些我很好奇的食物,直到現在到世界各國旅行,習慣依舊不變,非常喜歡逛當地市場,以及品嘗新奇的食物。
至於到底愛吃到甚麼程度呢?張瑀庭說,幼稚園一上學,總是第一個衝到廚房,問廚房的阿姨今天吃甚麼點心?如果當天安排的是喜歡的點心,上起課來會非常有幹勁。「國小因為舉家搬到屏東,沒有玩伴,只好黏著鄰居的姐姐到警察宿舍幫單身搭伙的叔叔幫傭做菜。」
依稀記得每天放學,張瑀庭總是興奮的幻想自己是小廚娘,跟著大姐姐挑菜、洗菜,等炒好菜起鍋。每道菜總是第一個品嘗的人,她會學大人樣子,拿一個小碟子挾一點菜品嘗,「今天這個菜炒的好嫩?太鹹?不夠味?」胡言亂語的評論起來。當年看到傅培梅老師在電視上做菜,覺得好神氣,不准別人轉台,總要從頭到尾看完,才善罷甘休。
由於一直苦於沒有下廚的機會,玩家家酒的張瑀庭總會把喝完的克寧奶粉的罐子倒蓋,把奶粉罐底當成炒菜鍋,下面中空處點上一根蠟燭,把蠟油當成炒菜油放在奶粉罐底,拔些雜草,開始熱炒起菜來過癮一下。
連到書店,只會跑到食譜區翻書,邀求媽媽買的第一本食譜書,是國語日報出版的家常菜,當它是寶,每天翻閱無數次,好幾次都有衝動想把食譜中的菜色試做看看。
有機會下廚是張瑀庭高中念護校住宿,那時學校有上營養學,老師總是教著教著,就講到做菜,「動手做蔥油餅、布丁是最初的戰利品。那年團膳需要實習二星期,那是我非常近距離接觸食物的時光。」
到醫院工作後,張瑀庭接觸到生老病死,發現大家都是吃錯食物,才會慢慢生病,想起自己最初成為女廚師的願望,毅然決然地離開護理界,重新到大學念餐飲管理,簡直是快樂似神仙,超修許多課程,中餐、西餐、烘焙、法國菜、宴會料理、調酒、葡萄酒、日本料理、中式點心,努力充實自己,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全能的女主廚。
「不過,一切都彷彿非常完美,但身邊的人卻不斷唱衰我,柳暗花明,我陰錯陽差來到美食雜誌社當起美食記者。」將近二十多年來,從雜誌做到網路,從網路做到周刊、報紙,幸運見證台灣餐飲市場最蓬勃的年代,許多高檔飯店餐廳紛紛引進,米其林大廚以接二連三來台獻藝,拜這些採訪之賜,開了眼界,也養刁了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