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李碧華
圖╱游乾桂提供
美善是一種基因,形塑一生受用的品格。集合教育、生活家、兒童文學家於一身的游乾桂為尋找人生高度而為幸福訂提案,替美好生活集存摺,在愛心銀行儲熱力……,甚或風塵僕僕到馬來西亞布施二十年,很多不期而遇的邂逅溜進心靈,像山寺的撞鐘,扣擊著內心深處,反省更大,撩撥至深,雖領到一張「假的」榮譽國民證,哈!哈,卻令他開心不已。
「我在意的是內省的情意,成就只是分數,但人生要的是快樂、健康、優雅與時間等等多元的指數,這需要一套看似衝突卻和諧的觀照。」他靜心思考,「親情優於金錢,這是我心中的一把尺。」經過歲月淘洗,終於跳脫了功利。
游乾桂說,這些年來最堅持的善念,來自父親啟蒙,不著痕跡的,讓自己明白,錢可以有大用,它叫財富,如果只有小用,就是守財奴,「父親並非有錢的員外,缺乏傲人的財富,微薄的錢全是一分一毫累積來的,但卻懂得幫助比他更窮的人,出手闊綽的支援窮困潦倒的鄉親。」
他體認,價格其實很簡單,一便是一,價值就無法估量了,有時候一是百,是千,是萬,甚或無窮,每個人都應惜福感恩,能夠賺得錢的人都是幸福,但不必執迷擁有,把錢花在更需要的人身上,錢更有妙用。
游乾桂說,家在鄉下開了一間雜貨店,意義上很像村子裡的提貨中心,沒有帶錢的人依舊可以把貨取走,那叫賒欠,欠著的錢大半年未見歸還,甚或不還了,父親依舊笑稱千金散盡還復來。「店得補貨,錢從那裡來?原來父親另有一處私人銀行,她是隔壁的陳奶奶,經常厚顏向她調現補貨,賣出再還錢,所幸父親信用不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讓雜貨舖子勉強撐了下去。」
似有若無,建構一處以善為中心的循環,有趣的轉動曼妙慈悲。「父親原來才是我的慈悲存摺的起草人,他毫無保留的把愛這件事傳承給我,而我也懂得惜福,明白俄國作家馬卡連柯的心中哲學,學會愛人,才會是個幸福的人。」
游乾桂說,慈善企業家巴菲特用善心教育子女,兒女全自食其力,各個有所成就,並且懂得布施,統統有了自己的基金會,把所得之財,施捨一部分來反饋給這個社會,這是大愛,人生之中最溫柔的美好,令他因而想起一段話||黃金非寶書是實,萬念皆空善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