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場到餐桌 全程控管保食安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2014.11.20
929觀看次
字級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日前一篇〈食品別迷信有機,安全最重要〉的文章,正是筆者近十年來積極推動的觀念。

可是在一片追求有機時尚風潮中,這樣的看法顯得落伍,只是從近日國內發生一連串食安風暴,民眾才驚覺,原來台灣連起碼的食用安全都做不到,遑論有機。

推動有機固然對環境食安有幫助,值得鼓勵,國內也出現有機消費群,但是以現有的農地品質,耕作模式,農田緊鄰等要真正做到有機耕作談何容易,需一步一腳印,政府不能以放寬有機農藥殘留標準揠苗助長。

目前通過認證有機農戶僅二千八百一十四戶、面積五千六百五十六公頃,以葉菜類為主,能供應市場需求的種類、數量相當有限,消費者必需審慎挑選,才不會花大錢受氣。

農漁產品的食用安全,是當前全球消費者普遍要求。為方便消費者辨識,目前國際上有關農(漁)產品認證標章及機構達數十種,屬性不同(環保生態、食用安全、有機等),價格、嚴謹度等也有很大差異。

儘管全球沒有統一的認證標準與規範,但是這些認證制度在設計時,大體上均涵蓋了全程控制、過程可追溯、實施關鍵點控制三個品質安全管控的核心要件,也都強調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管控,而非有機。

台灣這些年卻落入驗證迷失,忽略了生產環境、經營規模、技術、農民習性、民族性等方面,與國外有很大的差異,加以驗證機構品質不一,認證標章仿冒事件頻傳,消費者對認證產品失去信心。

為挽回消費者信心,農政主管機關施政主軸,應擺在如何確保國內所生產的農漁產品,均能符合最起碼食用安全之要求。

為達到此一要求應先行推動農漁產品的可追溯制度,確實掌握產品供銷來源,再配合外銷需要實施產銷履歷和有機認證,才能真正做到從「農場」到「餐桌」全程控管的目標。

不少政客主張將有機農業列為施政重點,甚至喊出「有機島」的口號並不切實際。

應該展現源頭管控與整個供應鏈安全把關的決心,確保國人食的安全,再以專區模式協助有意願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民或企業克服困難,逐漸讓有機成為台灣農業的一大特色,別捨本逐末!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