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 《麥兜.我和我的媽媽》 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動畫片 《麥兜.我和我的媽媽》 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文/吳孟樵
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你會以什麼動物或生物譬喻自己?
麥兜以超級可愛的「豬」造型訴說自己在香港成長的故事。當我在學校以此系列電影演講時,問學生:「你們覺得麥兜是豬?還是人?」這兩個答案都有人舉手。顯見角色實在是太生動啦。
第一集《麥兜故事》是麥兜的媽媽生產前,獨自在醫院生產的狀況與寄望。連名字的誕生過程都挺有趣,是臉盆掉下來了,以啪拉啪拉的聲效形容麥兜的名字由來。
每一集,都可見麥兜與媽媽是單親家庭,媽媽獨自撫養麥兜,生性樂觀、精力無窮,最令人驚喜的是──媽媽的想像力,她總能在生活的缺口,營建出另一番世界,讓麥兜深信不疑。
像是他最愛吃雞(媽媽如繞口令的紙包雞、雞包紙食譜必能讓人大笑)、最想去馬爾地夫旅遊。媽媽用心良苦的過程,不是哀嘆,而是快樂地想辦法實行。他們真去過馬爾地夫?真去過很多景點吃美食?媽媽的克難法,其實就是創意點。
對於火雞的記憶,麥兜連結於童年、自己的婚宴,以及媽媽的火化日,也因為媽媽的過世,麥兜深刻思考自己的未來。
贏的留給我 輸的給自己
「麥兜」系列動畫片至今年已有六部,在今年的台北金馬影展「動畫王國」單元是麥兜的第六部《麥兜.我和我的媽媽》。片中依然有小麥兜可愛的配音;依然以他與媽媽的生活為主題,以溫馨的懷舊氣氛追憶香港的街景與經濟變遷。
時代不斷地變動,不忘的是童年。看似可愛的動畫片,其實是滿溢傷感之情,會令人落淚與思考社會與個人的相依關係。
在這部最新的麥兜影片,可以看到麥兜的成長階段:童年樸拙可愛的模樣,聲音甜憨。進入青少年期,免不了惶惑。成人期,他成為辦案精準的神探。他說:「面對命運,媽媽可以輸的都輸光了;面對命運,媽媽可以贏的都贏了回來。她把贏的都給了我,輸的卻留給自己」。
媽媽對麥兜的影響很深,即使去世了,媽媽的愛永遠不變。影片還打上:我沒有離去,我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愛我的人的心裡。
記錄宮崎駿 矛盾父子情
本屆金馬影展,分列在不同單元,卻與動畫有關的影片不少,例如:張毅、楊惠珊監製,張毅導演的動畫片《黑屁股》情感細膩動人。是城市的雨天裡,男童與流浪小狗相遇的故事。彼此在雨天逗玩,再至男童不得不拋下流浪小狗,又因懊悔而外出尋找小狗……男童穿著雨衣弓著背的落寞身影,正是現代城市人的符號。
喜愛宮崎駿動畫作品的觀眾,可看紀錄片《夢與瘋狂的王國》,記錄宮崎駿的工作室吉卜力、他的事業夥伴與家人……宮崎駿說他的腦袋是分區工作,不按著任何的規律創作,感嘆現在日本的創作無論是政府或是私人機構,都不自由了。
在他的作品裡,總有「飛行」的世界。在這部紀錄片裡,宮崎駿談到爸爸的公司,在世界大戰時期專門製造日本零式戰鬥機的零件。他曾說爸爸是「戰爭協力者」。父子情的矛盾與愛,可在他的訪談中看到如何影響了宮崎駿。
從這些影片細細體會:「愛」,是理解這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