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研擬推動「中小學第三學期」,並以數位、本土、才藝、運動、語文等「補強性」課程為主,也可實施補救教學。此措施立意頗佳,尤其對弱勢家庭學生而言,更是一大福音,但此舉卻遭全國教師會反對,認為如此會增加課業負擔,平日壓力很大的學生更將無法喘息。
全教會的疑慮,其實可反映出國內教育現實面。國高中有寒暑假課輔,高中職還可能有重補修,假期根本是「看得到,吃不到」,而都會區小學生,也有不少人參加文理與升學性質的安親或補習班。若實施第三學期,這些補習或安親課程可能轉入夜間,學生壓力更大。
當暑假也要上課時,過度熱中升學的學生家長,難保不會透過家長會的力量,要求學校開設補強升學科目,而非教育部原先規畫。教育部在規畫第三學期前,須先了解家長「需求」,導正觀念,並嚴予把關。
鍾邦友(高雄市/高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