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失敗是未知的驚喜

 |2014.11.12
2724觀看次
字級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菲利普博士(左圖)昨天出席中研院舉辦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討會。新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莫納爾博士(右圖)昨天於中研院原分所以「單分子的雙重功能:三維奈米顯微鏡之光源與溶液中多元運動之探針」為題演講。 圖/侯永全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菲利普博士(左圖)昨天出席中研院舉辦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討會。新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莫納爾博士(右圖)昨天於中研院原分所以「單分子的雙重功能:三維奈米顯微鏡之光源與溶液中多元運動之探針」為題演講。 圖/侯永全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昨天舉辦研討會,難得邀請到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演講,包括今年化學獎得主威廉.莫納爾(William E.Moerner)、一九九七年物理獎得主菲利普(William D. Philips),以及代表地主台灣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一九八六年化學獎)。

莫納爾昨天出席中研院原分所研討會後,談起研究路上的挑戰,說自己從不把困難看成失敗,「因為那正是開啟新路徑的未知驚喜」,鼓勵年輕學子「碰到失敗,就是學習、前進的時機。」要不斷從失敗中吸取經驗並保持好奇心。

拿到諾貝爾獎讓莫納爾的生活瞬間忙翻。他說,獲獎後三天內他就收到上千封信,「到現在還沒回完。」此外,莫納爾認為自己得獎前後沒有太大改變,只有變得更謹慎發言,「因為很多人會容易相信你說的就是真的,所以要很小心,這是我們的責任。」

莫納爾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化學系教授,他是世上第一個「用調頻電磁波去偵測到細胞中單一分子」的科學家,因他二十五年前的發現,才開啟日後超級顯微鏡的發展,讓人類能超越物理光學的極限,看到細胞內部結構。

莫納爾的研究,跨越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領域。他一輩子都是個「跨界專家」,從小在家愛自組收音機、在自家後院玩化學,大學主修電機,卻加修物理、數學,最後拿了三個學位畢業,研究所接觸分子科學,進入IBM實驗室投入生物領域,現則主力研發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也致力於了解亨丁頓舞蹈症的成因。

他勉勵想從事科學的年輕人,研究過程中一定會不斷失敗,但從失敗中找尋克服的方法,並從中追求解答是最迷人的過程;且最好能夠學習跨領域的知識,才能從不同領域中尋找新的結果。

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菲利普是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馬里蘭派克分校特聘教授,昨天他演講的主題是「聯合量子研究所的冷原子研究」,分享主要研究領域的中性原子之雷射冷卻及捕獲,原子氣體之玻色‧愛因斯坦凝結,單原子量子位元為基礎之量子資訊。

李遠哲昨發表「人類社會的永續轉變」演講,他認為全球暖化問題的嚴重性將遠超過科學家過往的認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