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十二歲學童出現莫名腹瀉、腹痛症狀,以為是腸躁症或腸胃炎,多次就醫治療未見改善,內視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有多顆腫瘤,已轉移肝臟,確診罹患與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一樣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成為台灣目前發現最年輕患者。
另一案例,四十二歲王小姐,兩年前持續胃痛查不出病因,直到做胃鏡、大腸鏡後,赫然發現十二指腸有小腫瘤,醫師診斷判定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幸好提早發現,腫瘤並無轉移,至今仍能擁有彩色人生。
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鄭祖耀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會發生在任何年齡,十二歲病童是國內最年輕病患;約半數患者腫瘤長在消化器官,常被當成腸胃炎、胃潰瘍;其次在肺部、胰臟。特別是胰臟和小腸惡性度最高;少數會家族遺傳。
鄭祖耀說,臨床症狀有持續性腹瀉、復發性難治的消化道潰瘍、臉潮紅及心悸、盜汗、饑餓感、頭昏等間歇性低血糖現象。二○一一年十月帶走賈伯斯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長在胰臟,之所以被稱為類癌、賈伯斯病,是因腫瘤會長在不同部位、可能會刺激異常內分泌,治療方式包括開刀切除、化療、標靶治療及生物製劑,跟治療癌症很像。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指出,愈來愈多人在內視鏡健檢發現早期腸胃道腫瘤,根據今年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工作小組」登錄資料顯示,高達五成患者健檢時發現平均二點一八公分神經內分泌腫瘤,遠比十四年前門診患者的八點九公分小很多。
癌症希望基金會引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料,估計台灣每年新增約四百名病患;過去逾五成患者發現時已經轉移,平均存活期僅剩三十三個月。
十一月十日為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日,斑馬絲帶為防治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徽章標誌,以「斑馬非馬」暗喻,提醒醫師、醫護人員及患者當出現相關症狀時,需提高警覺。同時鼓勵患者,找對醫師積極治療,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