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曾冠傑
兼具文教功能、文昌祠、孔廟和幼兒園的大觀義學古蹟。
文與圖/曾冠傑
板橋古稱「枋橋」,有一知名的林家花園,原為清代大家族的私人園邸,而在旁邊的「大觀義學」,則代表了林家當時化解族群衝突、促進教育發展的社會理想。
當時大台北地區,祖籍福建的泉州人與漳州人為了爭奪土地與水權等問題,常發生嚴重的械鬥。來自漳州的板橋林本源家族,為了消弭兩族宿怨,由共同掌管家族事業的林維讓、林維源兄弟,將其妹妹嫁給泉州舉人莊正,並與當地紳民出資捐地,於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成立「大觀學社」;十年後擴建學舍,更名為「大觀義學」, 提供漳泉兩族子弟就讀,以利彼此交流。
莊正在牆上所留的「大觀義學碑記」,至今可見;另於義學附設「大觀書社」,集合兩族雅士每月聚會,互相品評詩文,費用均由林家支應。
當時的大台北地區並沒有現在的高樓大廈,由板橋向遠方望去,從淡水河岸到「大」屯山一帶,主要是漳州人地盤,而淡水河另一岸到「觀」音山一帶,則多為泉州人居住。因此,「大觀」寓有「漳泉一家」之意。
板橋原本是充滿武鬥氣息的移墾社會,大觀義學創立後,對當地的移風易俗有很大貢獻,開始出現科舉人才,文風日益鼎盛。除了艋舺、大稻程與大龍峒等地,板橋成為大台北地區的另一個文教中心,可說板橋的文教發源地便在此處。
日治時代,林本源家族繼續秉持興學的熱忱,於大觀義學創辦「私立國語教育所」,供當地子弟學習日語,之後改制為「板橋公學校」,成為板橋第一所新制學校;隨著校舍又不敷使用,為了擴建,遷至今日的板橋國小現址,至今留有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篆額的「枋橋建學碑」,記錄板橋林家出資興學的故事。
大觀義學還是一處具備四位一體的古蹟:其一,為原始的文教功能;其二,於正殿主祀文昌帝君,所以也是文昌祠;其三,由於新北市原無孔廟,每年的祭孔典禮多在這裡舉行,因此具有孔廟功能;其四,兩側廂房現已改建為「大觀幼兒園」,繼續撫育著新生代的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