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中,對於「後巷」有許多著墨。圖/陳起威
文/陳起威
在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中,對於「後巷」有許多著墨。故事也可以說是從踏入了那條神祕的後巷而開始的。為了找貓,主角在妻子的要求下爬進一條沒有入口,也沒有出口的後巷。後巷有可以感覺到人煙的段落,電視傳來的聲音、沖水馬桶的聲音,甚至是煮咖哩的味道;也有遭人遺棄的片段,蔓草叢生布滿了蜘蛛網,只能擔任兩戶人家中間的緩衝地帶。
我家門前有好幾排的矮小平房。房子與房子的中間也有窄到不能再窄的防火巷,對童年時期的我來說,是絕佳的冒險地帶。有的住戶在巷子加蓋各種樓梯,有的住戶則是沿著後巷搭起一條條晒衣繩,也有的後巷被開發成私人菜園,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在進行著空間利用。
而在這些小小的後巷裡,也時常會有貓經過,傍晚時分還會跳到各家的簷廊上翻滾玩耍,有時也會看到為了爭風吃醋大打出手的健壯雄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隻咖啡色的母貓,從垃圾桶中翻出來的剩菜剩飯,留給牠身旁的兩隻幼貓,從來沒看牠自己吃過,過了幾個月後,那兩隻形影不離的小幼貓也長大了,只是再也沒見到貓媽媽的身影。
長大後的我,有時候也會在後巷中漫步,有時還需要側身才能通過。周圍都蓋起了高樓,貓也開始變少,但這幾排矮房還留著,像個小祕境般。就算長大了,還是能在後巷中發現驚奇的事物。一日像往常一樣的在後巷漫步時,卻不經意的發現了一間廢棄古厝,居然是民國四○年代留下來的煙寮,僅管周圍斷垣殘壁,仍然可以從加蓋的「太子樓」推斷得出是舊時的歷史建築。
對我而言,我家門前的後巷,總像都市中的世外桃源一般,也是最看得見生活的地方。外面都市化的高樓大廈、生活節奏快速,都跟這塊小小的祕境無關,只是希望印象中的這裡,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