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書匣。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清光緒年間,兩件原計畫送往英法兩國、考察君主立憲政體的大清國國書。因革命黨人阻撓成了「送不出去的國書」,輾轉來台現存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昨日發表《送不出去的國書》紀錄片還原歷史;同時特別開發「國書」虛擬實境App。
光緒三十一年,大清國勢衰弱,清廷決心進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派遣徐世昌、端方、載澤、戴鴻慈、和紹英等五大臣遠赴重洋考察各國憲政。革命黨人吳樾得知此事後,擔心立憲成功,使民主共和無望,決心阻止,在北京正陽門東車站以炸彈襲擊出洋五大臣,吳樾壯烈成仁。
故宮院藏「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和「大清國致大法國國書」展現出藝術性、政治性以及高人氣。就是當時出使準備呈遞受訪國的外交文書,這兩封國書是清朝光緒皇帝派遣臣子,準備出洋考察各國憲政,作為預備立憲的第一步。
故宮特別以繪本動畫穿插學者訪談,製作一齣精緻紀錄片,還原這段「送不出的國書」的幕後故事。為擴增展覽的教育性和娛樂性,故宮特別開發了「國書」App,並透過主題網站以虛擬實境及GIS歷史地圖,標示國書遞送路線等數位應用,帶領觀者進入歷史時空中。另外,故宮也建置「滿文小學堂」的情境滿語教學App,讓使用者從語言上更貼近文物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