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南僑進口工業油是「誤植」?還是「存心」?澳洲農業部昨天表示,澳洲商工會原產地證明載明的工業用是個「錯誤」,加工後可供人食用;但衛福部卻表示,南僑三張文件證明,從訂單、產地證明及進口報關都寫「工業用」,蓄意逃避食品查驗,並非單純行政疏失。
衛福部次長許銘能昨天出示稽查文件指出,南僑的訂貨單、原產地證明、進口報單都寫明「工業用(for industry use)」。他說,訂貨單就以「工業用」載明進口牛油的用途,進口管道也以DH999的非食品途徑,顯示南僑訂貨時已知要訂的牛油是要作為「工業用」,要如何解釋為「誤植」,這部分要請南僑說明清楚。
許銘能說,業者前天提供的是澳洲駐台辦事處的「信件」,昨天上午澳洲農業部及澳洲商工會確認文件是真的,不過用途非工業用,應是「經精煉後可供人食用」,澳洲官方昨天也提出證明。
許銘能表示,澳洲農業部回覆表示,原產地證明的商品欄位中「工業用」是「an error」,應該是「加工後可供人食用」,農業部發出的官方證明也表明原產地證明是錯誤的。
許銘能強調,雖然可供人食用,不到「工業油混充食用油」的攙偽假冒重罪,但南僑明顯規避食品查驗就是違法,仍須開罰;台北市衛生局昨天已針對這三十批問題油品一件一罰,開罰三千萬,食藥署也會針對其油品重新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