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顯影 東方蜂鷹 連虎頭蜂也畏懼 文/朱莉雅 圖/林務局 |2014.10.12 語音朗讀 737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生態顯影 東方蜂鷹 連虎頭蜂也畏懼 圖/林務局 生態顯影 東方蜂鷹 連虎頭蜂也畏懼 圖/林務局 東方蜂鷹是保育類稀有猛禽。 圖/林務局 無懼群蜂亂舞,蜂鷹泰然自若穩坐蜂巢邊。 圖/林務局 蜂鷹喜歡棲息於高枝上,全無死角的俯視下方。 圖/林務局 文/朱莉雅 圖/林務局 東方蜂鷹有「千面食蜂鳥」之稱,為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的珍貴稀有保育野生動物,同時也是華盛頓公約(CITES)列入保育的野生動物之一。 位居食物鏈頂層 東方蜂鷹雖居於食物鏈頂層,會捕食小鳥、蜥蜴、魚、老鼠、蛇、蛙等小型動物,但牠們最愛的主食,卻是令大多數生物避之唯恐不及的「蜂類」,所以在眾多猛禽當中,東方蜂鷹算是相當特立獨行的一個種類,不僅食性與眾不同,也是台灣唯一擁有多種羽色的猛禽。 東方蜂鷹因臉上羽毛排列如魚鱗般緻密,頭部小、頸部長的構造,方便將頭伸進蜂巢縫隙覓食,所以就連兇惡的虎頭蜂也奈何不了牠。事實上,東方蜂鷹就是因為喜食蜜蜂、胡蜂或是兇猛的虎頭蜂等蜂類的蛹及幼蟲,才會被稱作「蜂」鷹。 有趣的是,面對蜂巢遇襲時蜂群會採行「蜂海戰術」,東方蜂鷹也會採取團體戰策略,輪番攻擊一個蜂巢;或是使用調虎離山之計,一隻蜂鷹先攻擊蜂巢,然後故意敗逃把蜂類大軍引開,讓其餘蜂鷹可以安然取食,這種發揮團隊合作默契共同覓食的例子,在以單獨狩獵為主的猛禽當中,實在令動物學家感到驚奇。 諸多謎團待解析 每到秋冬季節,蜂鷹有時也會到養蜂場內覓食,因此許多賞鳥人士會在養蜂場內搭好偽裝帳,靜靜地在偽裝帳內守株待兔,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蜂鷹在地上漫步,並啄食地上蜂巢片或花粉團的有趣畫面,有時甚至有數隻蜂鷹同時現身。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動物學家,透過架設攝影機拍攝蜂鷹的取食狀況,還發現東方蜂鷹對於蜂農提供給蜜蜂食用的花粉團(花粉、黃豆粉和糖水混合而成),竟然能分辨得出哪一個花粉團可以食用,因此猜測牠們是用嗅覺來辨認食物。 台灣位於東方蜂鷹繁殖、過境及度冬區的交匯地帶,因此形成同時有留鳥與候鳥的特殊現象。屏科大研究團隊表示,神祕的東方蜂鷹還有很多謎團有待釐清,例如為什麼蜂鷹會演化出如此多樣的體色?每年秋季來台的蜂鷹來自哪裡?為什麼近年來蜂鷹開始在台灣定居?蜂鷹對於蜂毒是否免疫?都是很有趣的問題! 克服萬難留畫面 林務局舉辦的第七屆「有影秀台灣」生態影展中,由台灣猛禽研究會野鳥生態攝影師李偉傑拍攝的《九九蜂鷹》紀錄片,清楚記錄東方蜂鷹孵蛋、育雛、交配、覓食等行為生態,畫面十分珍貴。 拍攝團隊在辛苦追逐蜂鷹的過程中,不斷在山區四處找尋虎頭蜂窩,尋獲後,在附近架設圍網每天巡邏,不但得忍受蚊蟲叮咬,更須提防虎頭蜂不定時出沒。某次團隊至山上拍攝虎頭蜂,過程中蜂窩突然掉落,數以千計的黑尾虎頭蜂瞬間湧出,當時距離最近且穿了三件厚衣服防護的梁皆得,還是被螫了十三針,可見拍攝工作十分危險。 獲獎無數具價值 《九九蜂鷹》一片曾打敗各國作品,榮獲日本二○一一第十回世界自然野生生物映像祭野生生物大賞、二○一二年第四屆國家出版獎入選獎、二○一二年第四十七屆電視金鐘獎攝影獎,相當值得觀賞。 台灣猛禽研究會成立於二○○一年,是國內唯一以研究及保育台灣猛禽為宗旨之社團,由熱愛猛禽人士所組成,包括生態學者與業餘人士。該會雖以猛禽為主要關注對象,實則也關注整個台灣的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 動物小百科 東方蜂鷹 又名鵰頭鷹 英文名稱:Oriental Honey Buzzard 地理分布:於歐亞大陸高緯度地區繁殖,秋天則遷往中南半島及東南亞各地度冬。 外觀特徵:雄鳥全長約57公分,雌鳥全長約60公分,翼長為121~135公分;嘴黑色,趾黃色,頭部略小,頸顯得較長,體色有多種。 生態習性:東方蜂鷹在台灣為過境鳥、冬候鳥及稀有之夏候鳥;分布海拔非常廣闊,300~2500公尺的山地皆可見,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 前一篇文章 學貓過日子 睡覺,也是一種修行 下一篇文章 十呎海底世界 豐富麥麥的人生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鏡頭下的生態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 作者其他文章有影秀台灣 黃金蝙蝠 樹上的倒吊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