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美雲
晚餐前孩子說:「媽媽,我買了車,可以用阿公的身障手冊嗎?」
「為什麼?」
「手冊不用繳牌照稅,有專用停車格,開銷會少一點,送貨也方便,也不用擔心臨時停車問題。」
「喔!」我回應。
孩子成年了,我好好思考著,如何把自己持家的經驗告訴孩子。
我說:「當初我和你爸爸『起家厝』的頭期款是我們婚前努力工作存下來的定期存款,五百萬的貸款,也是省吃儉用,靠爸爸一份薪水慢慢償還,而且當時利率還高達八點七五,又養了一部車……」孩子默默聽著。
「當時我們知道跟阿公借錢會省很多,而且還可以不用急著還,但爸爸媽媽並沒有這樣做,我們還是決定跟銀行貸款。因為自己買房子,自己要負責,五百萬的壓力,也要自己扛,不能讓阿公扛。」
「但是叔叔……」我馬上打斷孩子:「自己努力最實在,老天爺一定不會辜負肯努力又認真打拚的人。」孩子聽了沒多說什麼,又是「喔」的一聲。
飯後,我趁勢再跟孩子聊:「能少繳些錢,對你來講非常重要,可以減輕負擔,但你自己想想,去年冬天冷得發抖,你卻可以在寒泠的天氣裡,洗米、削蘿蔔皮、刨蘿蔔絲做菜頭糕,洗著紅豆,在瓦斯旁熬煮成泥,做紅豆年糕;今年夏天熱得讓人汗水直流,你還能在高溫烤箱蒸籠旁,做蛋糕、饅頭、壽桃、咖哩餃,這麼艱苦的工作環境你都能待,你一定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熬出頭。」孩子這次似懂非懂地「喔」了一聲。
「頭殼不要想那麼多,兩隻手多練點,練出如來神掌真功夫。」爸爸打趣地說著。
孩子是七年級生,不該是草莓、水蜜桃,更不該是冰淇淋。讓孩子在年輕黃金階段多吃些苦,總比以後受苦受罪來得好,我總是這麼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