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草案終於拍板,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天到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表示,此次國教課綱以「減少必修、增加選修」為調整方向,讓學生能有適性的學習空間。
但新課綱的國中本土語文課則從教育部先前承諾的必修,改為選修,引發爭議,擔心會讓本土語文淪為蜻蜓點水。對此,吳思華說,將透過寒暑假推動第三學期族群文化課程,深耕本土教育。
國內推動本土教育行之有年,但長期以來,只著重語言層面,導致課程廣度與深度不足,不少學者與民間團體都希望教育部能在審議國教新課綱總綱草案時,將本土語文納為國中必修課,但最後結果出爐,仍然採選修方式,因而引發議論,認為新課綱跳票。
儘管教育部已表示,將透過第三學期來強化,但也有家長團體認為,只透過寒暑假補強,並非根本之道,而是要因應各校學生的屬性,量身規畫適合課程,才能讓本土教育「因校制宜」。
台北市國中學生會前會長許永佳指出,每所學校學生屬性不同,有些以原住民居多,有些則以閩南學生為主,校方應依據學生屬性,規畫原住民語學程或閩南語學程。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蘇憲法表示,本土教育與族群文化的內涵,並非僅限於語言,而是包括藝術、舞蹈、音樂等面向,老師授課時,應該力求多元化,才能讓本土教育見樹又見林。
吳思華補充,此次主要課綱修改方向是「減少必修」,若再納入本土語言為必修,與整體課綱調整方向不符。站在教育部立場,他尊重課審會委員對新課綱的審議結果,並會盡速研擬如何透過寒暑假,推行多面向的本土語文課程與活動,並增加合格教師數目。
除了本土語文在國小列必修、國中列選修引發討論外,高中課程在此次審議也定案,必修學分門檻從原本的一百三十八個學分調整為一百一十八個學分。
其中,國文必修從二十四學分下調為二十,內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二學分,再另加國文選修四學分;高中英文必修則從二十四學分調整為十八學分,另加選修六學分;高中數學則改為高一必修八學分、高二後採取「適性分類必修」八學分,總計十六個必修學分。
整體來說,新課綱修訂精神是朝「減少必修、增加選修」的方向走,吳思華希望藉此讓學生擁有更多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