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醫院存廢 文化VS.商業拉鋸

杜憲昌 |2014.10.06
2720觀看次
字級
員工澡堂是台北機廠內最早被指定為古蹟的建物。圖/記者邱麗玥
鍛冶工場內有清代劉銘傳留下的蒸汽鎚,充滿了濃濃歷史況味。 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一○三年台北鐵道文化節」上月二十七日在台北機廠揭幕,配合台北市建城一百三十周年,今年活動長達一個月,讓更多民眾觀賞到這座「火車醫院」歷史風貌。

台北機廠前身為清代「台北機器局」,日人據台後接收作為砲兵工廠,再轉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使用,稱為「台北鐵道工場」。之後為因應擴增的運輸需求,於一九三○年陸續新建、遷移至目前所在地,一九三五年落成。廠區內分為四大工區、十二個工場,其中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及澡堂已指定為市定古蹟,總辦公室、客車工場及柴電工場登錄為歷史建築。因為鐵路地下化及高鐵路線等衝擊,二○一二年底遷廠至桃園富岡機廠。

土地開發 紓解千億負債

北廠占地約十七公頃,遷廠後台鐵局向北市府提出都更案,希望藉由機廠的開發獲益,彌補台鐵長期營運虧損。雖然民間團體多次呼籲應全區保存,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九月二十四日也決議通過,要求台鐵局在一周內向文化部提出審查,將北廠全區送交國定古蹟文資審議,但北市府都市計畫委員會二十五日仍審議通過土地計畫變更,也因此引發民團不滿。

台鐵局直言,這塊土地的開發利益對負債高達千億的台鐵非常重要,依據現行法規,變更須回饋地方政府百分之四十點五的土地,「保留愈多,台鐵所必須負擔的文化資產營運和管理經費壓力就愈大」,因此希望「文化保存與商業利益能合而為一,如此業外收入不僅能維護文化資產,對於台鐵財務也有極大幫助」。

全區保存 維持修繕動線

但民團認為,台鐵局的財務虧損有體質上的問題,不應與保存文化資產相提並論。北廠文史守護聯盟成員黃立品表示,文化局針對回饋土地上的古蹟建築,曾提出「北美二館」構想,因外界反彈,才改成「台北機廠博物館園區」。而北廠的三大骨幹,包括節點(建築物)、地上運輸(軌道)與地下運輸(動力管線)部分,未來開發可能會切斷管線,破壞北廠「火車醫院」功能,使之成為徒具形式的「文創空殼」,所以聯盟堅持只有「全區保存」,才是能維持其「修繕動線」的唯一辦法。

鐵道文化協會顧問郭約義說,「如果只是把一些建築物和機具保存做靜態展示,根本就沒有意義」,應思考如何使其成為「活體」的博物館。

市府立場 打造鐵道博物館

對此,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強調,市府的目標是將北廠打造成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一樣的世界頂級博物館,預計總籌備期約五年。

劉維公說,在台鐵局呈送文化部審議的過程,文化局會繼續博物館的規畫,也會將北廠的都市計畫變更案提送到內政部做後續審議,「若中央做出全區保留的決議,我們也會遵守」,而市府立場,就是將台北機廠打造為「鐵道博物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