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物理治療系的助理教授巴特(左),在實驗室模擬導致老人意外跌倒狀況,訓練如何避免受傷。圖/美聯社
【本報台北訊】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好發於四十至六十歲,是六十五歲以下第二大失智症,估計全球三百萬到六百萬人罹病,僅次阿茲海默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是導致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關鍵因素,也是漸凍人主要致病蛋白。中研院成功實驗出抗體,未來可能用來檢測是否罹患失智症與漸凍人症,進行免疫治療。
失智症困擾許多老年人生活,科學家認為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成因,和人體中「類澱粉蛋白(amyloid)」錯誤折疊有關,影響人類記憶、理解等能力。
共同參與研究的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蔡坤哲指出,過去研究認為阿茲海默症與「類澱粉蛋白」有關,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的沉積物也經常出現於失智症患者神經細胞,但不認為TDP-43和類澱粉蛋白有關,這次的研究證實,TDP-43是類澱粉蛋白家族成員之一,兩者確有關連性 。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韻如和研究團隊發現,TDP-43會快速聚集成球狀聚合物,而且含有毒物質,並確實存在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患者腦中;小鼠實驗發現隨年齡老化,產量會增加,證實TDP-43是導致神經退化疾病關鍵。研究團隊進一步取得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患者腦部組織,發現TDP-43確實存在失智症患者腦中,且成功研究出抗體。
陳韻如指出,雖然抗體可能只能用來診斷,但可提早確診並給藥治療,或許能提高治癒機會,甚至利用現有抗體研究更進一步治療方法。她說,抗體可針對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產生免疫反應,雖然需要更多患者腦脊髓液進行驗證,但未來有機會可將抗體做為診斷甚至進行免疫療法使用,提供治療失智症另一種可能性。
TDP-43也是漸凍人症(ALS)主要致病蛋白,研究出的抗體大幅提高判斷是否患病準確率。該研究十二日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