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防治 波麗士出手!婚暴家庭破鏡重圓

李祖翔 |2014.09.14
4529觀看次
字級
《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定至今十六年,大眾對暴力防治已有概念,然而家庭問題日益複雜,仍需社會關注,目前社會局及民間團體挹注不少心力,也取得一定成果,本周公益版以政府防治、家創重生、親子凝聚、社會支持及破除迷思五個部分作介紹。 圖/婦女救援基金會、善牧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善牧服務家創兒,童星左左右右也來代言協助募款。圖/婦女救援基金會、善牧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家防官謝宗孝(左)與社工鄭玟瑾讓婚暴家庭破鏡重圓,因而獲獎。圖/婦女救援基金會、善牧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路人甲正義行動反暴力宣導圖。圖/婦女救援基金會、善牧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路人甲正義行動反暴力宣導圖。圖/婦女救援基金會、善牧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一天捐十元,你就是反家暴的兔兔超人。圖/婦女救援基金會、善牧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婦女救援基金會、善牧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定至今十六年,大眾對暴力防治已有概念,然而家庭問題日益複雜,仍需社會關注,目前社會局及民間團體挹注不少心力,也取得一定成果,本周公益版以政府防治、家創重生、親子凝聚、社會支持及破除迷思五個部分作介紹。

台北市社會局指出,家暴防治業務已從刑事警局升級到警政署專責處理,由於家暴案件攀升,九月起,七行政區額外增加七名「家暴防治官」,未來台北市一年一萬兩千件家暴的案件,計有二十一名專職警員協助。

警社政 合作防治

為宣導家暴預防的重要性,撰文描述處理婚暴案的經過、獲防暴聯盟第三屆婦幼保護網絡徵文優選的三張犁派出所家防官謝宗孝站出來,指出警察雖然代表律法,但僅靠律法不足以讓家暴問題圓滿,需要通過合作才有希望,而人人都應了解暴力防治的意義。

三十歲的謝宗孝,受訓、協助社工輔導個案至今五年,在一般印象「不如破案來得有成就感」的工作上,拿下人生第一座獎座,不只帶回家獻給父母,還深刻認識家暴防治的急迫性。

謝宗孝撰寫的文章,是與社工員鄭玟瑾一起服務兩年的個案「小真」的故事,小真的先生阿良曾是老闆,公司負債倒閉後,妻子跑了,從此酗酒度日,認識小真後再婚,小真對阿良很好,被砸酒瓶、被踹,社工要為她找庇護所,她還擔心沒人煮飯給先生吃,而阿良其實也很疼小真,暴力後都會懊悔,但擔憂小真像前妻一樣離他而去,變得相當多疑。

鄭玟瑾說,想離婚的個案易處理,可是像小真這樣希望改善先生暴力行為的就很困難,不只要化解阿良對警察的防備心、願意到醫院接受酒癮治療,還要在他人生低潮期不斷陪伴、疏導,必須兼顧自尊心,不以「擔心他傷害太太」為由做探訪,而以「帶物資協助度過難關」為介入動機,期間可能因為停藥或情緒,故態復萌,因此預防工作相對於即時性處置,更顯重要。

別打人 警察在看

婚姻暴力是謝宗孝專責的類型,他的責任在保護社工到高風險家庭勸導,需要臨機應變,偶爾得制伏有藥酒癮的暴力加害人或柔性勸和,「我曾被拒之門外、不願接受勸導;也遇過酗酒的兒子拿刀砍阿嬤;還有先生因為失業,被太太趕出家門,我們先助先生找工作,再請孩子從中斡旋,雖然最後他們還是選擇離異,但至少是和平的。」

儘管家暴防治工作難有績效,謝宗孝還是堅持了五年,與案家當朋友,幫助不少家庭破鏡重圓,他說:「感觸最深的,是案家對我說,以前都以為政府介入會破壞家庭,現在才知道是真心幫助百姓的。」有別其他警員,他配有家訪時使用的「名片」,甚為特殊。

台北市婦幼警察隊長邱子珍表示,去年全國家暴通報案十三萬件,台北市就占一萬二千件,今年初北市重視家防官的角色,現再針對超過二十萬人的行政區增加警力,由於家暴案日益複雜,因此警政與社政的通力合作,才能改善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家庭關係,減少目睹暴力兒的產生,而家防官的角色,可以讓加害人知道打人不是隱密的事,警察隨時都在關注,起到恫嚇的作用。


家創重生 社會資源挹注 改寫悲劇人生

在服務遭遇家暴、性侵、目睹暴力等「家庭創傷」的家創兒上,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也出了不少力。

善牧家庭式的安置服務,以生活輔導、個案管理、團體修復創傷為主,社工與生活輔導員會給予受性侵的孩子全天候的陪伴,因為任何生活中的事件都可能連結到創傷經驗或成長背景,如因為害怕碰觸身體而不愛整潔,覺得自己很髒所以拼命刷洗。

此外社工需要與觀護人保持聯繫,討論適不適合每月返家、結案後返家,提供個別諮商或家族治療服務;修復創傷還需讓孩子適應人際關係、了解因應衝突的方法,並嘗試自立生活,做生涯規畫,甚至透過戶外探索體驗,培養團體互助、學會如何解決困難。

而「家庭創傷」不只有顯著的性侵問題,例如就讀小二的案童小威,在校頻頻攻擊人,社工關心時,會喊:「要你管,關你什麼事,不要再說了。」或用髒話怒斥:「你跟我又沒關係,我不需要你關心,閉嘴!」然後命令社工跟他玩,若社工說現在不想玩,便回:「那你就閉嘴,你很吵。」

然而社工自省後認為,或許大人的曉以大義反而產生孩子的壓力,在循循善誘下,終於得知小威的問題出在媽媽身上,媽媽總會「擅自」訂下許多他不同意的條規,只要他沒做到就處罰,若有怨言或不服,處罰就加重,由於在家不能有情緒表現,所以學校就是他的發洩空間,讓他盡情開罵、和人打架,讓自己好過一些。當媽媽因為理解而放寬對孩子的標準,並「共同」安排了出遊的假期,分工合作規畫行程,母子開始享受親子互動的時光。

因此家創兒的問題多元,暴力的原因複雜,以致需要更多社會資源,善牧成立至今二十七年,依舊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改寫孩子的悲劇人生。願意加入守護家創兒行列者,可與善牧聯繫:(○二)二三八一五四○二。


親子凝聚 撫慰婦幼身心 靠成長團體

受暴婦幼長年飽受折磨,如十歲的小銘和七歲的小安是兄弟,因目睹媽媽受家暴而轉介到婦女救援基金會目睹兒少組,他們對社工說,最喜歡和媽媽抱抱,但爸爸在家時,必須假裝不喜歡媽媽,才不會讓爸爸吃醋而有藉口打媽媽,最近終於可以常常抱媽媽了。

接受服務的怡芳媽媽也是十四年過著沒有尊嚴的生活,好幾次想逃離都被阻止,不只瘋狂的監控,熟睡時還被搖醒警告:「敢離開這裡,就讓兩個小孩、妳娘家的人,還有跟妳有關係的人好看!」她的哥哥就曾因為勸阻爭吵而被打到手脫臼,所以怡芳相信丈夫不是在開玩笑,但最後仍在娘家的保護下,來到婦援會。

除了安置與協助處理法律問題,為撫慰受暴婦幼身心,婦援會四月開始,星期天下午都安排目睹家暴青少女的手作團體,讓國二至高二的青少女參加。婦援會指出,進入青春期後的目睹兒少,將面臨更多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的問題,因此鎖定青少女開課。今年主題是「一起去旅行」,讓女孩為自己設計旅行書,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

六月婦援會有支持性團體的課程,今年主題「毛線」.透過安全的時間與空間讓婦女分享心路歷程與生活點滴,打破原先的孤立性,並藉由課程發現自己在手工藝的才華。

八月底剛結束一場特殊的「夏日親子體驗營」,讓婦幼在遊戲中釋放壓力,凝聚親子向心力,培養和其他家庭之間的信任,今年有九個家庭參加,內容有探索園區、大圈圈分享、搶渡洪流、搖搖木體驗、甜甜圈、軟雙索、賞鯨船和爬高牆等,要靠所有人團結才能完成任務。


社會支持 中止暴力行動 路人有責任

婦女救援基金會(簡稱婦援會)與台北市家防中心共同發起了「關心,讓暴力喊停──路人甲正義行動」,是繼去年「未來無暴力基地台,打卡不打人」主題之後的反家暴活動。

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說,家暴法實施至今十六年,但家暴依舊嚴重,因此取國外旁觀者防暴責任(Bystander approach)的觀念,發起路人甲正義行動,希望反暴力,人人都有責。

「路人甲正義行動」也拍攝了宣導短片,描述鄰居發生暴力行為時,不要默不作聲,反倒可以透過借東西、快遞送包裹等理由出手按門鈴,或表達旁人不喜歡暴力行為的觀感,制止暴力狀況惡化;是循序漸進的制止,而非驟然介入,要避免受暴力波及。

宣導短片六月三十日起在一萬三千輛計程車上播放,八月在捷運月台播放,近來民眾更反映,希望宣導海報,能貼在社區大廈中,教導居民遭遇家暴情形,如何出手相助,因此九月婦援會再與里長合作,把防暴觀帶入社區。

此外婦援會將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當天,發起全台串聯的國際反暴力行動,邀請全民貼上路人甲正義行動貼紙(網站www.twrf.org.tw/act可下載),萬人齊心用行動聲援受暴者。


破除迷思 覺醒吧!改變錯誤觀念

●婦女救援基金會提出家暴五大迷思,期盼大眾因了解而覺醒,因覺醒而挑戰自己去改變錯誤觀念。

迷思1、家暴只是家務事?

答:自1999 年家暴防治法制定實行後,家暴已視為犯罪行為。

迷思2、只有身上有傷才是家庭暴力?

答:精神上的侵害,如言詞攻擊、恐嚇,和透過權力控制的方式,造成心理或情緒虐待及經濟控制等都屬於家庭暴力。

迷思3、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的人才容易發生家暴?

施暴者一定都長得凶惡、好賭、酗酒?

答:各種經濟程度及教育背景的家庭都可能發生;酗酒、賭博習慣會擴大施暴可能,卻不是必定的原因。

迷思4、夫妻、情侶吵架都會床頭吵、床尾和?

答:家庭暴力容易循環,不會自己停止,常愈演愈烈,需要社會、正義介入,及政府、專業人員的長期努力才能終止。

迷思5、家暴受害人不離開,是自己決定的?

答:多因社會支持度不夠,或受控制,為了孩子、經濟因素及背負女人就是要顧家等傳統觀念,不得已留在暴力關係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