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特稿】過去GMP認證是消費時重要的參考,但接連爆發食安風爆後,讓GMP公信力幾乎蕩然無存;學者更質疑GMP認證根本是「球員兼裁判」,讓GMP雪上加霜。雖然政府打算重新檢討GMP制度,甚至不排除廢止,但對民眾而言,感覺好像只是「看事辦事」,並未真正解決問題。民眾真正想要的是,免於「食安」恐懼。
正如工業局長吳明機所說,GMP在過去二十五年扮演一定的貢獻,但這個過去被信賴的制度,卻在短短幾年中被接二連三的黑心食品給打垮,也讓民眾質疑過去GMP認證到底是玩真的?還是幫助特定廠商「魚目混珠」?
學者抓包更露骨,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就曾踢爆,很多問題油的產品和廠商其實都得到食品GMP認證;他也痛批,GMP制度根本是「球員兼裁判」,因為GMP的理監事或董監事會,根本都是由各大食品公司組成的。最諷刺的就是,一再出包的味全董事長魏應充,去年底才剛卸任GMP理事長。
食安信心崩盤之際,政府收拾殘局的方式,仍是很典型的「討論存廢」,也就是「不喜歡就扔掉」的思考模式。
對民眾而言,希望政府確實做好把關的工作,讓消費者能安心消費;雖然GMP認證該檢討,但不如真正落實嚴格控管上、中游製造廠商的各項檢驗,防止廠商再度以「黑心」的原料,製造讓人恐慌的食品,讓人民真正享有免於「食安恐懼」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