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說,本土社團要求國中國語文課程,有一節課應改授本土語文,並表示九月底開會討論。
語言(文)本是溝通工具,但在台灣經過有心人特意操弄,有時會成為政治籌碼。
我說的閩南語比國語好,若不主動表明,沒人相信我是外省第二代。但我是私下學的,不是學校教的。
日前經小三通到廈門,從下船到市區,由島外到鼓浪嶼,沿途都聽到閩南語,和當地人溝通無礙,若把對岸的方言硬說是「非台語」或「福佬話」,是不對的。
長年與原民往來,阿里山山美村的部落教室,教導小朋友學習鄒族母語,是不想讓文化傳承流失,並非獨尊母語。這群台灣原住民,沒把媽媽的話當成台語,也沒說羅馬拼音是台語文,不是嗎?
本土社團獨尊台語,並設定為「本土語文」,那大陸各省方言、客語、原民和新住民語言呢?
台語源自「河洛」或「閩南」,古老的華族語言,歷經時代更迭,早已自成一格,形成獨特的語系。
選舉至上,對爭議性的議題,無須大驚小怪,這是政治手法,但教育部應有所堅持,不該隨之起舞。
徐復生(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