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投訊】南投縣鹿谷鄉清水社區三年前意外發現傳說中的「無尾田螺」,進而為牠們打造生態池進行復育,社區居民也定期清除福壽螺等有害生物,成功的使「無尾田螺」倍數成長。
當地相傳,二百多年前「反清義軍領袖」黃城因不想統領義軍,故意將去尾煮熟的田螺丟入池中,稱「田螺若能起死回生才願意挺身而出」,未料沒了尾巴的田螺竟神奇復活,更讓「無尾田螺」之名流傳至今。
「小時侯聽過長輩『講古』,也親眼看過『無尾田螺』。」土生土長的八十六歲老翁黃萬安說,五十多年前還有看過「無尾田螺」,後來可能因為土地開發、地貌改變等因素而消失無蹤。
隨著社區營造和文化保存的概念興起,清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企助曾根據長者們的記憶,動員居民在社區內進行地毯式搜索,找尋失落的「無尾田螺」,最後卻無功而返。
直到三年前,有農民巡園時意外在水溝裡發現兩顆身長較短的田螺,「牠不是真的無尾,只是比人家短一節」,陳企助說,正常田螺有四個環節,無尾田螺則只有三環,確認是「無尾田螺」後才著手進行復育。
為了幫無尾田螺打造復育園地,社區居民取得地主同意,剷除原有的檳榔樹,並引進天然的地下泉水,以自然復育的方式打造生態保育池,並定期清理外來種「福壽螺」,避免福壽螺吃掉無尾田螺的幼螺。
陳企助表示,他們曾嘗試將無尾田螺的成螺從生態池帶回社區內的水池繁殖,但產出的田螺卻變成有四個環節的正常田螺,也曾委託特生中心為牠們做DNA鑑定,但結果顯示兩者基因相同,就只有環節不同,原因為何令人不解,但這也讓無尾田螺更帶有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