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強冠的全統香豬油香噴噴,食藥署檢驗人員卻無奈地說「從沒驗過這麼臭的油」。學者專家則質疑,此檢驗一點意義也沒有,甚至有為不肖業者脫罪之嫌。
上次的毒澱粉「順丁烯二酸」,都讓檢驗人員忙翻了,這次餿水油事件,又到中秋節,讓食藥署檢驗人員人仰馬翻,原本一周才能檢驗出結果,食藥署動員加快腳步提早完成。
從事檢驗工作二十八年的蔡佳芬說,「沒聞過這麼臭的油」;檢方送來胡信德回收的廢油檢體,油瓶一打開,發餿油耗味撲鼻而來,檢驗過程加熱後油耗味更刺鼻,好像站在抽油煙機風口,衣物和頭髮都沾上難聞的餿味。
臭油怎麼變成香豬油?食藥驗研究檢驗組長陳惠芳說,從查到油水分離槽推測,業者用水洗減量、皂土吸附、脫色、脫臭等精煉過程,達到降低酸價、減少苯駢芘、總極性物質的目的,再加上其他來源的豬油混合而成。
食藥署的檢驗結果不意外,專長油脂加工、油脂分析的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兼產品及製程中心主任朱燕華說,檢驗結果只是說明全統香豬油只是表面合格,裡面仍可能潛藏著氧化物等未知物質,有健康疑慮,它的本質仍然是不衛生的廢油,不能拿來做食品原料,絕對不能藉此鼓勵廠商透過加工精煉,把廢油變成食用油。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說,這次採樣有很大的問題,樣本數不夠多,也不一定採到餿水油的檢體,檢驗項目又很陽春,恐有其他有毒物質未被驗出,這樣的檢驗報告很難說服民眾安心,反而可能減輕黑心業者的罪刑。
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祕書長許輔也說,衛生單位做後端檢查一點意義也沒有,應去了解郭烈成、強冠的製油過程,從中了解可能會產生哪些毒素,不然根本無法找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