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麻鷺。圖/丁詩同提供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大笨鳥「黑冠麻鷺」趴趴走!民政局推動巷弄鄰里綠美化工作多年,多棲息在郊山的黑冠麻鷺,現在除大安森林公園、台大校園、植物園,包括一公頃以下的文山區萬年一、二、三號公園、信義區五常公園、北投區豐年公園,也都能發現牠的逗趣滑稽身影。下班後漫步社區公園,或許就能巧遇大笨鳥與蚯蚓的拔河比賽,熱鬧開戰,路過民眾無不露出會心微笑。
「咦,為什麼這麼賣力拔出躲在泥土的蚯蚓?這樣大隻的東西是什麼?好像是雞?又像是鳥?牠走路樣子呆呆的,看起來笨笨的,還會突然定格不動,發出嗚~嗚~嗚叫聲,不停地在樹下來回走動抓蚯蚓!看到我們走近拍照,也不害怕!」
大安區東豐、松山區敦北等社區公園出現許多「大笨鳥」覓食身影,吸引社區散步民眾佇足圍觀,嘖嘖稱奇,「以前沒有看過這種鳥耶,好好笑喔!」文山區萬年里里長邱秋芳說,這種鳥很有趣,早上、傍晚,天氣較涼爽時,在公園大樹下,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民政局說,黑冠麻鷺對於市民的警戒心不高,一般擁有高大林木或適當空曠草地的公園,就有機會看到牠。走路緩慢,扭動頸部的憨樣,十分可愛!觀察在短草叢覓食的「大笨鳥」,停佇、感覺、啄地、拉出蚯蚓、吞食、搖動頸部等一連串類似「拔河比賽」動作,喜感十足,令人莞爾。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袁孝維說,黑冠麻鷺過去分布在台灣南部居多,近年族群北遷,全島都能看到牠們的身影。對於社區公園能看到黑冠麻鷺,袁孝維肯定說,這代表北市在公園綠化上做得不錯,而市民的保育觀念也顯著提升,不會刻意「嚇」大笨鳥!且因為黑冠麻鷺主食是蚯蚓,公園內沒有其他生物與牠競爭。針對黑冠麻鷺為何北遷?袁孝維說,這仍是謎團,但已率研究團隊在幼鳥腳部綁上色環,進行野放,追蹤其族群分布範圍。
農委會說,黑冠麻鷺雖未列《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但仍屬「一般類」野生動物。除了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不能隨意補捉,否則將遭同法開罰。
小檔案 黑冠麻鷺
黑冠麻鷺,英文名:Malayan Night Heron,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闊葉林、都市公園以及校園綠地的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