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是用來形容這樣東西看起來有手工製作的痕跡,或者有著被使用過的痕跡。圖/王春子
「手感」,是用來形容這樣東西看起來有手工製作的痕跡,或者有著被使用過的痕跡。圖/王春子
文/王春子
「手感」,是用來形容這樣東西看起來有手工製作的痕跡,或者有著被使用過的痕跡。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裡提到東方美學文化中,有所謂的「雅緻」,意即比起鮮亮的顏色,更偏好沉鬱陰翳的東西。
中國有「手澤」一詞,日本則有「」一語,均指人手經年累月碰觸之處,在被撫摸得滑碌碌的同時,皮脂自然滲入其中所形成的光澤,谷崎潤一郎認為相較起西方人非得將汙垢清除得一塵不染,東方人卻反而將之鄭重的保存下來,並且就此美化。
以前在設計公司工作,熟練的師傅在製作包包時,總是把縫線車得又直又漂亮,有一次我們希望能有手工的笨拙感,形容了幾次手感的意思,卻始終不得其法。後來乾脆拜託那些厲害的媽媽忍住技術,故意把線車歪幾條。
「手感」的定義聽起來很抽象,或許是來自對自己做東西的印象,總因技術不好,有著拙氣。因此相對於大量規格化做出的圓滑,手感就像小孩子剛開始學畫畫,有點原始,沒有一絲匠氣,保有手操作過的痕跡。
朋友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策畫一個展覽,有別於一般展覽是作品最後的呈現,他們做的是作品的源頭,亦即還在工作桌上發想的階段。他說這幾年因電腦工具的普及,很多建築師都改用3D繪圖來做建築模型。而他們想要展覽的內容即是建築師還在紙上構思的階段、實體的建築模型。攝影師用俯角拍下幾位建築師的工作桌面、建築師的筆記本、作品的發想草圖也讓觀眾翻閱。
我也參加過主題是筆記本的聯展,展出的是自己使用過的筆記本,各式各樣的本子都有,光是外觀造型便能透露出主人的個性和習慣。
我喜歡自己做筆記本,從選擇紙張開始,一張張摺成喜歡的開本,用裁縫機一疊一疊裝訂,再用白膠黏上書皮後等上一晚。雖得花費一整天時間,卻可以使用半年,而且是按自己習慣量身訂做的,用起來特別順手。
部落格發展後,很多人寫筆記本的習慣就從紙張轉移到電腦上,就像習慣了e-mail 的方便及時,便不大動手書寫信件。但對我來說,私人或重要信件,還是比較喜歡親筆手寫。
手寫字除了信件的內容外,還透露著情緒,字跡潦草或是謹慎,字體大還是小的,都表現出當時的心情和情境。想起一位日本作家說的,他常常會收到讀者來信,當收到用正式和紙書寫的信件,他說就好像有人穿著很正式的和服來拜訪一樣。
新的或買來的物品很容易標價,和自己相關以及相處很久的東西卻沒有價格,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舊的好東西,大家都不知要珍惜。
日前撿了一個大的木衣櫥,是鄰居汰舊換新丟掉的一個衣櫥,聽說這是他們家阿嬤結婚時的嫁妝,樣式很古典,十幾年來仍然保持得很好,是古早時代的老師傅用檜木做出的卡榫結構、包含著時代和家族記憶的櫃子。
手感或許看起來總是陳舊笨拙,但那是和自己的記憶有關的手作和老東西。
(本文圖摘自遠流出版《你的早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