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華嚴經》素來被視為深奧難解,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
華人地區的佛教徒經常參加為期一個月的華嚴法會,從早至晚讀誦八十卷經文,最後僅留下華麗、莊嚴、典雅、浩瀚的印象而已;可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何如此?那是因為閱讀者未充分掌握本經的敘事形式所致。
什麼是《華嚴經》的敘事形式?簡言之:本經是由佛、菩薩、童子組合而成的三重結構,如下:
第一重結構:佛之境界及佛國世界
以第一〈世主妙嚴品〉來說,當毘盧遮那佛召開華嚴盛宴時,一時十方菩薩、神、天龍八部俱來赴會,場面熱鬧而法喜充滿。進入第二〈如來現相品〉,菩薩問佛十八個有關於「境界」的問題,佛什麼話也沒說,而是盡情地變現他的瑞相。
須注意,整部《華嚴經》幾乎沒有「人」的出現。雖然〈入法界品〉有善財童子與善知識,但他們都是「人菩薩」而非生死凡夫,這是本經與他經最大相異點。
第二重結構: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
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如何發菩提心、實踐菩薩行?全經幾乎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談這個問題,〈十地品〉尤為代表作。
舉例來說,欲進入第二離垢地,必須具備「十心」,即: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全經類似這樣的「十心」甚多,皆是成為菩薩的必要條件。
第三重結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善財已久經修行,但是他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尋覓善知識,到處問「我應如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五十三位善知識也拿出了看家本領,為他指出一條條修行之路,例如寶髻長者為他說「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觀音菩薩為他說「大悲法門」,最後善財終於通過信、解、行、證的考驗,證入法界。
明白本經的三重敘事結構:佛果、菩薩行、善財求道,應能掌握其思想核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