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布袋戲】前場與後場

陳正義/文‧圖 |2007.01.17
903觀看次
字級

戲班中負責操演戲偶和口白的人,稱為前場,主演者稱為頭手,掌理大部份戲偶演出及全場口白,是戲班的靈魂人物。助演者稱為二手,由一人到數人不等,主要是幫助頭手「請尪仔」。

「請尪仔」是初學布袋戲的第一步,首先要學習操作戲偶的各種基本動作,舉凡生、旦、淨、丑、雜之出台、亮相、整理衣冠、走台步、入坐起身、武打等。進而細膩的動作,如斟酒、舉杯、搖扇、寫字、開闔傘、跑馬、打籐牌、跳窗、舞劍等。

初學者同時也要訓練各個角色的對白聲調,所謂的「分五音」,進而揣模人物的性格,在任何情境下反應對話之輕重緩急。

戲班中演奏樂器唱曲的人,統稱後場。以現在目前北管布袋戲為例,其後場組織包括:頭手鼓、打鑼、頭手吹和副吹四人。鼓手是後場的指揮,負責的樂器有單皮鼓、扁鼓、拍板、叩仔板、堂鼓,他需時時注意頭手的種作和手勢暗號,以單皮鼓指揮後場演出。打鑼者負責的樂器有文鑼、武鑼、小鑼、鐃鈸。絃吹兩人負責的樂器有嗩吶。吊鬼仔(京胡)、殼仔絃、二胡、月琴、三絃和洞簫笛子。所謂三分前場、七分後場,顯見後場的重要性,因為前場表現若沒有好的後場搭配,是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