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兩層樓的磚造透天厝,有一年雙十國慶,爸爸打開屋頂的天窗,帶著我坐在屋頂看煙火,斜斜的屋頂上不能亂動,因為腳下連接的是另一戶人家的屋頂,我緊張地握著爸爸的手,正襟危坐觀賞煙火,這是有趣又害怕的經驗,事後被媽媽知道了,爸爸又被念了一陣。圖/王春子
老家是兩層樓的磚造透天厝,有一年雙十國慶,爸爸打開屋頂的天窗,帶著我坐在屋頂看煙火,斜斜的屋頂上不能亂動,因為腳下連接的是另一戶人家的屋頂,我緊張地握著爸爸的手,正襟危坐觀賞煙火,這是有趣又害怕的經驗,事後被媽媽知道了,爸爸又被念了一陣。圖/王春子
文/王春子
老家是兩層樓的磚造透天厝,有一年雙十國慶,爸爸打開屋頂的天窗,帶著我坐在屋頂看煙火,斜斜的屋頂上不能亂動,因為腳下連接的是另一戶人家的屋頂,我緊張地握著爸爸的手,正襟危坐觀賞煙火,這是有趣又害怕的經驗,事後被媽媽知道了,爸爸又被念了一陣。
最近因為工作,開始對萬華做田野調查,需要拍照和蒐集資料,其中包括從小生活的老社區。
台北市西區是屬於老舊的、邊緣的,調查工作進行時,社區也正計畫要都市更新,在居民同意後,就要拆除蓋成新大樓。
說明會召開之前,姑姑和老鄰居說:「咱要求之後能像現在一樣,打開門就可以跟隔壁聊天,老厝邊還是住在一起,能互相照顧。」
爸爸是萬華人,祖先們好像一來台灣就決定在萬華(艋舺)這裡住下來,然後跟著它興衰。
媽媽則是結婚後才住這,外婆家在板橋,客廳和房間都大大的很舒服。
記得有一次外公拿書來送我,那天下著大雨,外公留在我家裡過夜,晚上爸媽把房間讓給外公,外公睡在小小的房間裡,夜裡一個人難過得哭了起來,後來聽說是當時外公心疼媽媽住這很委屈,一家人擠在小屋子裡。
長大後,家裡經濟較好,買了大房子,我才第一次有自己的房間。不過房子還是選在同一個社區裡,爸媽說他們喜歡這裡,親戚朋友都在這,日後年紀大了大家也都能互相照應。
社區裡的房子歷史都相當悠久,房子結構都是木造的,三角形的屋頂可以看見很粗的木頭梁。而每一家的格局坪數,大約是十五坪,小小的。
兩排房子面對面像長屋一般,中間有一條細細的巷子,寬度和防火巷差不多大,兩台摩托車會車就很吃力了。
而房子和房子之間只隔一道磚牆,因此隔音很差。這樣的老房子,雖然很難保有隱私,卻特別有人情味。
有一回媽媽煮菜煮到一半才發現蔥都用完了,大喊道:「害啊害啊,那無蔥啊!」著急的趕緊喚我去買。我才從巷子尾走到巷子中間時,已經被鄰居的媽媽攔下,熱心的將手上大把蔥塞給我,「剛聽到妳家沒蔥,先拿去用!」
有時候小孩哭鬧不停,比較有經驗的老媽媽們聽到,會主動去敲門,問:「小孩一直哭,是不是肚子餓了,是不是不舒服啊?來給我看看。」
經驗老道的媽媽幫忙揉一揉脹氣的肚子,或幫忙不知所措的新手媽媽接力哄小孩,小孩子們好幾次就這樣被哄睡。
不過自己一個人顧家就很可怕,隔壁拿鑰匙開門時,會聽成在開家裡的門。好幾次開心地奔下樓迎接爸媽,打開門卻是空無一人,甚至連隔壁上下樓梯的聲響也會搞錯。
就這樣只有自己獨處的房子裡,還是有很多聲音,上下樓梯的聲音、穿越走廊的腳步聲、打開衣櫃、講話聊天的聲音,有時候屋頂還會有貓咪翻滾、走動的聲音,膽子小的我常常害怕得躲在棉被裡。
這些都是將要消逝的風景、聲音,未來會有新的風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這裡展開。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你的早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