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署統計,約百分之四十癌末病人臨終前接受過安寧療護,非癌末病人僅百分之零點四;醫師建議,民眾可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書,表達對臨終治療的想法,有助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健保署昨天舉辦安寧療護觀摩會,邀請多位醫師分享推動安寧療護的成果。健保署醫管組副組長李純馥表示,健保署從民國八十五年起試辦安寧居家療護,目前對癌症、漸凍人等共十類疾病的末期患者,提供安寧病房、原病房提供安寧共照、社區居家等安寧療護,十多年下來,使用安寧療護的癌症患者已由一百年的百分之三十增加到一○一年的百分之四十。
健保署分析死亡前使用安寧療護對於醫療費用的差異,發現死亡前一個月內使用安寧療護者,每人每月可減少約三萬二千醫療支出;若死亡前六個月內使用安寧療護,每人每六個月可減少約十萬七千元醫療支出,顯示接受安寧療護可減少無效醫療。
不過慈濟醫院人文醫學科主任王英偉說,相較於癌末病人,每年九萬五千人非癌末死亡病人,生前僅有百分之零點四接受過安寧療護,未來還有成長空間。
王英偉說,癌末較容易聯想到死亡,家屬、病人可以預作準備,但有些心肺疾病患者一樣會走到器官衰竭,卻缺乏安寧療護的觀念,病人可能反覆進出醫院急救、插管,家屬也很痛苦。
王英偉建議,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表達「在心跳呼吸停止時,是否施行人工心肺復甦術」、「是否接受醫療維生設備維持生命的措施」等,跟子女討論面臨生命末期時想要的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