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國立台灣大學宣布下學期要調漲學費,漲幅約百分之五;有若干大學準備跟進。台大率先表態後,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站在學生的立場,當然堅決反對,甚至批評大學把學生當作提款機,尤其在薪資多年未漲的情況下,大學竟要調漲學費,家長與學生均不堪負擔。
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台大現在幸有政府五年五百億計畫的支援,五年以後這筆補助款如果停發,則學費的漲幅需提高至百分之二十方能打平預算。台大是台灣的頂尖大學,方能獲得補助,而其他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均無這些優渥的條件,如果不靠學費挹注,則其學術品質將永遠落後。但站在學生立場,學費越低越好,學校品質則越高越佳;站在學校立場,要將學校辦成一流,提升其學術地位,才能吸引學生,而要辦一流大學,則非有充裕的資金不可。辦學經費從那裡來?教部的補助是按學生人頭計算,且是杯水車薪,於是,調漲學費便是別無選擇之路。
然而台灣無論公私立學校,其學費標準必須由教部核定,少有彈性。日前大學校長會議通過提案,要求教育部放鬆管制,准許各校學費漲幅在百分之十以內可自由調漲。學費一旦不受管制,很可能產生正負兩種影響:一是某些私立學校發展成高學費、高品質的大學;二是高學費政策無形中排拒中產以下的弟子進入私立大學,使這些大學因招生不足,以致產生惡性循環的後果。因此,市場機制是否適用於大學,的確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在美國,頂尖大學往往多是私立的。他們上面沒有教育部,也沒有政府訂定學費標準。他們的確是高學費,但高學費卻用來充實設備,敦聘名師,提升學術水準。至於貧窮但優秀的學生,則設有各種獎學金以資鼓勵,使其不致成為富家子弟獨享的學府。學費低的公立大學,也設有獎學金及低利貸款,使貧家子弟不致被拒於大學門外。這種多元的制度,是將大學納入市場機制中,但又以獎學金及貸款以救其弊。
而今學費低廉而水準不高的私立大學大量擴張,台灣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衝過了頭以後,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可以藉學費的鬆綁來促成私立大學的瘦身與品質的提升。台灣公私立大學與學院已多達一百六十餘所,幾乎應考學生均有讀大學的機會,若干系所甚至有招不到學生的現象。這就是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所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也不公的問題。
教育部此時可仿先進國家之例,對私立大學學費完全鬆綁,甚至對其課程也賦予絕對的自由。政策如果能作重大轉變,我們相信某些具有名聲的私立大學由於有了施展的空間,必可跨出大步,大幅提升其學術地位,至於那些劣質的大學,除非以低廉的學費爭取學生,否則就會自然淘汰。
對貧苦的學生,政府須予以照顧據教育部統計,每年約有十萬名左右繳不起最低學費,可以斟酌個別學生情況給予財務支援。如此既可使大學有足夠經費發揮其辦學精神,亦可使清寒學子得以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