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子改觀 人間佛教不可怕 李祖翔 |2014.07.21 語音朗讀 167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自河南遠赴澳門求學的大陸青年,獻上父母抄寫的一部《心經》送給仰慕已久的星雲大師。 圖/人間社記者葉湘庭 學員把握機會,踴躍向大師請法。圖/人間社記者葉湘庭 學員把握機會,踴躍向大師請法。圖/人間社記者葉湘庭 清晨的千人山水禪修持,在接引大佛座前舉行。圖/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你們不只送我紙,連心都送給了佛光山,謝謝。」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一四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中,為青年接心開示時,一位澳門理工大學的學生上台獻禮,原來她住在河南的父母景仰已久大師,知道女兒要來佛光山參加禪學營,特地書寫充滿恭敬與感謝的《心經》,要她贈與大師。 一如這般善因緣,今年參與禪學營的近七百位大陸青年,也對佛法產生興趣、對佛教改觀,甚至說,認識了人間佛教,無論文化差異多大都不需擔心,「相信沒有人會拒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四川李富貴: 一腳邁進佛門 參與禪學營的四川青年李富貴表示,佛光山的課程,提煉了生命的品質,尤其是「男女平等觀」及「廣結善緣」的理念最吸引人,解除了重男輕女的思維,對沉溺網路世界的青年,更是迷茫中的解藥。 禪學營的分組課程,安排法師及教授說法,其中武漢大學教授吳光正所講解的《紅樓夢》與《西遊記》,李富貴說,大陸多以政治、意識形態來解讀經典,例如紅樓夢是封建時期的產物、思想是落後的,但是吳光正解讀的,卻是作者透過書中主人公,闡述自己對生命的關愛,讓她見識到作者的真性情,「我了解到作者如何拋下物質、執著,去找尋內心。」 雖然課堂上很少直接提起「禪」,但她說,有種一隻腳邁進佛門的感覺。現在她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是:「有愛了!」禪學營也讓她發現,佛教歌曲原來是充滿活力、青春的。而對於台灣垃圾分類的環保觀及有禮、守秩序的素養,也是令她受益匪淺的地方。 廣東袁小惠: 被十八地獄嚇大 今年二十三歲、就讀醫學系的廣東青年袁小惠說:「我從小跟著爸媽信佛,對佛教不陌生,但是媽媽常拿十八層地獄的酷刑嚇我,要我不能做壞事,讓人一聽到佛教就反感。」那麼,為什麼要來參加禪學營呢?她表示,「因為多了『人間』兩個字,想知道『人間佛教』和佛教有何不同。」來到佛光山後,她發現「人間佛教一點都不可怕。禪學營也沒有強迫大家去信仰,而是鼓勵我們行三好。」 廣州青年牛曉琰在大陸即上過禪宗的課,讓她以為佛教只是莊嚴肅穆的,可是禪學營卻給她祥和感,讓她喜歡與人談論佛法的滋味,更發自內心地感佩大師奉對佛教與社會的奉獻,如六祖將佛教中國化、星雲大師將佛教人間化。 雲南解媛媛: 太神聖 敬而遠之 雲南青年解媛媛分享了年輕人對佛教的「跳 tone」想法:「以前覺得佛教很神聖,所以敬而遠之。」禪學營則讓她發現,佛教平易近人,下學期她想到台灣當交換學生,了解更多人間佛教。 一位澳門青年說,聽過梵唄後,覺得很舒服;他也喜歡過堂,儘管有人認為過堂用齋的節奏太快,時間倉促,不能配手機、看文章,也不能發出聲音,碗盤還有一定的排法,很不習慣,但他卻注意到,為青年供菜舀湯的義工與法師,神情真誠,他喜歡被人真心對待的感覺。 從因緣下手 把握未來 而大陸青年此行最渴望的就是,法師能為他們所擔憂的未來、工作、感情與人際相處解惑,覺培法師答覆,未知太多無法掌握,佛教講因緣,只要青年多結好緣,就可把握未來。 慈容法師則舉自身經歷表示,願意接受批評、當作逆增上緣,就不會有人際的衝突;不自我侷限,不認為我「只能」或「只想」做這樣的工作,便能開拓人生的康莊大道,如同星雲大師沒有念過大學的文學系,成了文學家;亦非建築師,但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的整體設計都出自大師之手,所以佛光山要青年走出去!多與人合作、多參與事務,學習機會、經驗多了,對自己就有信心。 多數青年表示,聽了法師的解答,對未來的惶恐減輕許多,入寶山果然挖到法寶。 星雲大師:依佛法理解人世 即人間佛教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十八日與青年接心開示,不談佛、不談教,只談佛法。 星雲大師說,佛教不以佛為中心,而以教理為中心,佛是依法才成佛的。一般人信佛,佛卻不要人信他,佛經中強調,要依靠自己,依靠法、依靠真理。人間佛教就是將走調的思想拉回來,依照佛法原意真正理解宇宙萬有。 雖然佛不要我們信他,卻不能不信仰自己、國家和人間的真善美。只是信仰與真理都是有條件的,要正信,信真實的對象、信有德者、信有能力助我向上發展者。 「佛不是神,是覺悟的老師。」星雲大師說,佛教與世間宗教不同,世間宗教認為神創造了人,佛教卻認為人創造了神。 舉例來說,一般人追求公理正義,不相信警察而去拜託土地公;跟人有糾紛,應訴諸法律,不信政府卻信城隍爺;讀書考試,將文昌帝君看做大學校長、教授;想發財,將財神爺當企業家、財政部長;想結婚則找月下老人…,因此世間宗教的產生往往來自於個人需求,人需要什麼才創造什麼。 佛教不然,世間以人為本、以人為貴,佛教便講相信自己、相信真理。 真理的條件 真理需要哪些條件才能成立?「本來如此」,根本不能被改變的;「普遍性」,放諸四海皆準的;「平等性」,不分貧富貴賤的;「必然性」,如生死是世間必然如此的。所以苦、空、無常、無我不能改其根本,是佛教真理。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星雲大師舉例,「媽媽生的,到底是女嬰、女童、女學生、小姐、媽媽還是老太婆?」意思是,所有物相都是在時空裡流動變化的。 很多事不會永遠如此,大樓壞了,重建就有;很窮,努力、勤勞,可以賺錢;很笨,靈巧一些、用功一些就好。人間佛教就是將走調的思想拉回來,依照佛法原意解是,真正理解宇宙萬有。 苦 像重量訓練 苦是一種教育、訓練、力量,與苦奮鬥,在苦裡成長,苦就能滋養我們。貪、瞋、痴、嫉妒都是增加我們的身心之苦,用佛法可以化解。苦不可怕,佛門有苦行,以苦訓練自己,一如運動者,不苦練如何得金牌?沒有吃苦,會成功嗎?將苦當作訓練自己的方法,可以增加自我能量。人間佛教倡導不苦,苦只是一種磨練,讓我們更加堅強、勇敢。 洛杉磯青年提問,母親想復興西方的寺院,做成佛教文化園區,但不想太過商業化,請教大師應如何取捨、平衡?大師以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的公案為例,指出心中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所以不需過度擔心商業化的問題,但是「菩薩不應該被商業化,倒是商業行為可以佛法化。」為了服務大眾,佛法主張給大眾方便。 廣開方便法門 分組課程富彈性 禪學營與往年最大的差異在「分組課程」,青年能按照興趣選擇從心經、唯識學、心理學等面向認識佛法,或直接認識人間佛教,從中國經典文學《西遊記》、《紅樓夢》中了解信仰不成問題,透過《玉琳國師》認識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也可,無論是幸福修行講題或行腳印度分享,青年都呈現高度興趣。 只有兩百六十字的《心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要在一小時中簡介經典中強調的「空性」確實不容易,但女眾學部主任滿醍法師一開場,便輕巧地應機說法:「把手機放桌上,讓你滑。」因為《心經》顧名思義,就是讓人了解本心、放下執見,將手機轉震動、放大腿上,他認為對青年而言是「莫大痛苦」,第一次學佛的青年鬆了一口氣,但也因此自然放下手機,想了解《心經》是什麼。 「《心經》很難講解,不過才兩個字而已」、「《心經》是已經完成、到達彼岸的意思,所以跟著我念一遍就完成了」。滿醍法師以幽默的言詞講解,雖然有人聽得似懂非懂,佛度有緣人,法師說:「總有一天你們會懂。」 大陸西北大學歷史所碩士生劉爍,上了覺培法師的「認識人間佛教」課後,表示對佛教大為改觀,「以前我以為佛教是藏在深山修行、遠離城市的,現在發現,佛教不是跟現實沒有關連,反而對社會有很多貢獻。」此外,她覺得佛光山的法師很國際化,不是只宣揚佛法的好,而是教大家用慈悲心看問題、看這個世界。為了接觸更多佛教內涵,她做了不帶手機出門的決定,有空就讀書、與人交談。 前一篇文章 一筆字橫濱開展 感動國際學者 下一篇文章 今夏 走進禪世界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緬懷星雲大師 全球佛教學者暢談人間佛教245校雲端交流 凝聚三好共識推廣生命教育 林聰明獲特殊貢獻獎西方寺瑜伽課 接引民眾結法緣元宵乞龜 390兩大金龜亮相基督城地震10年 佛光山領眾祈願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