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伊夢蘭 文與圖/劉智予 |2014.07.20 語音朗讀 340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2013年夏,母親在宜蘭頭城海邊觀日出。圖/劉智予 母親是台灣第一位女攝影記者。圖/劉智予 我的母親伊夢蘭 圖/劉智予 文與圖/劉智予 在母親往生前兩天,她還笑嘻嘻地告訴我:「醫生說我的白內障不需要開刀,我好高興。可是醫生叫我要減少看報紙和上臉書的時間,至少一半以上──這可難了呀!」 母親大概稱得上是重度臉書使用者──直到她往生前不到一小時,她還在臉書上分享照片和文章。八十六高齡的她,這幾年來,每天都花數小時在臉書上發表動態或和臉友們互動。她常說,臉書是她的大玩具,比玩電腦麻將有趣多了。 在告別式前一天,我把所有海內外朋友在她往生後,寫給她的臉書留言或寄來的悼唁文一一在靈前念給她聽。她一生對朋友熱情,對家人子孫慈愛。有她在的地方,一定老遠就聽得見她一口無比悅耳的京片子與大嗓門,她無與倫比的幽默感配上爽朗的笑聲,讓她毫不費心地成為任何聚會的女主角。 十八歲就離鄉背井,從劇團演員、廣播電台播音員、主持人,到背起沉重相機當起台灣第一位女攝影記者,接著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直到退休,母親總是憑著勇敢堅毅的精神,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她曾親筆寫說,新聞工作三十多年,最令她難忘的不是新聞工作上的收穫,而是獲得人生數不盡的幫助,感受到人間處處有溫暖。彼此除了在工作競爭外,私人的情誼──不論中外,都有發自肺腑的真心與誠意。 她在早已寫好的遺囑中說,她生前欠人太多。但是在我們子女的眼中,她是全世界做人最成功的人。我們收到來自海內外各地友人對她的不捨、感激與懷念。許多人告訴我們母親曾對他們的幫助、勉勵。原來,她才是那最溫暖的發光體。 母親多年獨力撫養我們三個子女,她說對於我們正常長大而且心地善良,都已結婚生子,心滿意足,滿是感恩。這幾年雖因心臟宿疾體力漸弱,但仍能一切自理且行動自如。她經常說,年紀大了,最希望不受罪安詳離開。她真的達成心願了──就在全家要出門聚餐前闔上雙眼,含笑而去──長居國外的大哥一家也都陪伴在身邊。 母親不希望辦追悼會,因為她說,參加過的追悼會都太傷感,她不想要大家感傷。她說,只要我們心裡記得她就好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身教言教,她教我們好好面對人生,懷著付出與包容的心,最終勇敢放下,心無罣礙。 母親為我們留下最美好的人生回憶,她的慈悲與智慧,會是我們子孫永遠的榜樣,我們希望來世有緣能再相聚,讓我們再報親恩。 前一篇文章 【生死自在】喪葬禮俗的基本認知(九) 下一篇文章 生命,我懂了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8【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9【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巾幗不讓鬚眉—— 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之三)巾幗不讓鬚眉—— 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之二)小小幸福再多等一些時間記憶的絲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