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暨科學研究所架構完成全球第一個「肝癌基因體變異資料庫」,提供國內外研究者深入研究肝癌的作業平台,為今後早期診斷及治療肝癌創造更多的可能。中研院生醫所副研究員周玉山表示,肝癌基因體變異是導致肝癌的根源,如果能全面研究並找出肝癌基因體變異的規則,應有助於肝癌診斷及藥物研發,提供治療肝癌的另一契機。
首先,他們這個研究團隊根據資料庫基因變化的差異,找到一組由六百一十四個基因構成的肝癌基因組合,再以四十五名國內肝癌病患的檢體為標的,深入實驗,結果發現肝癌基因表現驗證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點九,在在顯示這組肝癌基因組合,有進一步發展為肝癌檢測基因晶片的潛力。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另找出三十三個肝癌染色體共同缺失的片段,再以群聚分析法歸納出肝癌的兩個致癌途徑,一個是基因體穩定途徑,另一個是基因體不穩定途徑。其中,基因體穩定途徑常見於低期肝癌病患,而基因體不穩定途徑則常出現在晚期肝癌病人身上。
在此一基礎下,今後是否可透過基因體檢測,找出基因體穩定途徑或基因體不穩定途徑,進而預測受測者日後罹患肝癌的機率?周玉山認為這也許是日後努力的方向之一,但不是全部。因為,肝癌的發生到底和多少個、那幾個基因體變異有關?目前仍不清楚;更何況,肝癌是多因素所造成的,若只從基因體變異來預測,恐失之偏頗。
周玉山表示,就台灣地區來說,除了B型肝炎易導致肝癌外,環境、生活習慣、黃麴毒素及酗酒等項,也都是危險因子。不過他強調,如果能透過基因體變異研究,加速肝癌基因選殖,找出肝癌治療分子標的,再掌握每個人曝露在危險因子的機率,將有助於肝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降低肝癌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