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在中研院士會議座談中宣布,將朝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方向推動,目的在健全不動產交易稅制。
政府為了打房想盡辦法,奢侈稅是其一,但效果似乎不佳。台北市愈打房價愈高,民眾只能望屋興嘆。
為了抑制囤房,立法院通過「囤房條款」,限定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共可持有三戶,第四戶以上為「非供自住房屋」,稅率將調高,希望藉此抑制「炒樓客」,但從投資報酬率看,理想和現實有差距。
根據統計,八成五的房屋持有者,一輩子只有一間房,多數民眾買不起第二間;會炒作的多是財團、地主和建商。投資客以人頭登記、製造假買賣,大鑽法律漏洞,房地產炒手都靠「轉手」賺大錢,短時間獲取暴利。
政府頻頻打房,銀行調高房貸利率,受害的卻是一般房貸戶,每月增加房貸支出,壓力更加沉重。但對投資客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只要虛報買賣紀錄,就可從中撈回利潤,導致房價居高不下。
有企業質疑政府「不誠信」,將實價登錄改為實價課稅,形容是房地產的「災難」,但財政部應堅持到底,從稅制改革做起,並加強稽查,讓非自用住宅現形,避免高價低報的投機現象,實踐漲價歸公的精神。
房地合一課稅曾失敗五次,希望這次能廣聽意見,審慎制定方案,立院審查順利修法過關,達到抑制囤房的目的。
王亞生(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