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七、團體公祭
在古代喪葬禮俗之中,其實原本並沒有「團體公祭」這一項,這是從清朝中葉開始才逐漸演變形成的;換言之,當今社會流行的「團體公祭」並不是古禮,而是近代才有的。
考其原由,一方面是因為時代的演進與社會的變遷,工商業逐漸發達,工商階級興起,社會化的禮俗應運而生;另一方面,則是自清朝中葉以來,西洋的文化勢力逐漸滲透進來,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民間的各種活動,都不斷地融入社會化、大眾化、活動化與現代化的元素。
本文不作詳盡深入的學理探討,簡單地說,「團體公祭」就是家屬讓亡者與社會正式告別,或者說讓社會大眾對亡者送別的一項活動。但是我個人認為,這當中有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亡者是個公眾人物,才有需要與社會正式告別,團體公祭才顯得有意義;如果亡者並非公眾人物,團體公祭是否有意義與必要性?值得重新思考與斟酌。
《論語.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非其鬼,是指非自己的祖先,不當祭而祭之,是一種諂媚的行為。大家可以看到現行「團體公祭」的場合,都有一堆與亡者素昧平生,八竿子打不著的機關團體代表、政治人物以及民意代表去上香,是否有意義與必要性?值得省思。
我母親往生後,我們兄弟決定不發訃聞、不收奠儀、不辦公祭,而以追思會的方式懷念媽媽,然後移靈晉塔。馬英九總統喪母,一切從簡,不發訃聞也不辦公祭,這一點我非常肯定,給他按個「讚」!
不過對絕大多數社會大眾而言,實在很難免俗,以下舉二個公祭程序的範例,供讀者參考:
1.公祭程序(範例一)
(1)祭禮開始
(2)全體肅立
(3)奏哀樂
(4)主祭者就位
(5)陪祭者就位
(6)與祭者就位
(7)上香
(8)獻花、果
(9)恭讀祭文
(10)向靈前行三鞠躬禮
(11)主祭報告致祭意義
(12)奏哀樂
(13)禮成
(14)起靈
2.公祭程序(範例二)
(1)吉時已到,○○公○○○先生公祭禮開始,奏哀樂
(2)故人生平介紹
(3)家屬致謝詞
(4)(下一個公祭單位),請□□公司(行號、機關、部門、學校)公祭,請□□□總經理(長官)主祭
(5)主祭者請就位,與祭、陪祭者就位
(6)奏哀樂
(7)上香
(8)獻花
(9)獻果
(10)獻香茗(酒)
(11))恭讀祭文
(12)向靈前行三鞠躬禮
(13)家屬答禮
(14)奏哀樂
(15)禮成
(16)起靈
八、起靈
公祭結束之後,接著就是起靈,即是將靈柩移至靈車,準備送往墓地安葬,或到火葬場火化,在這個過程當中,仍需要為往生者稱念佛號。
1.時間:從公祭程序結束,到靈柩送上靈車就位。
2.程序:
(1)舉佛號(阿彌陀佛)
(2)法師引導靈柩至靈車,等靈柩上車就位後收佛號。(陪同坐在靈柩車上的家屬,可仍然持續稱念佛號,或用音響播放佛號。)
(3)法師上車(法師車排在靈柩車之前)
(4)前往土葬墓地或火葬場
3.出殯隊伍
(1)開路車 ↓(樂隊車) ↓ (花車) ↓(法師車) ↓ 靈柩車 ↓ 眷屬車 ↓其餘親友車
(註1:「樂隊車」與「花車」並非必要,家屬可斟酌為之。多年前曾流行有脫衣舞孃的電子花車,那是非常荒謬的社會亂象,幸而近幾年已經式微而少見。)
(註2:一般而言,如果亡者是要土葬,除非家屬特別提出請求,否則佛教的法師通常不會陪同送葬到墓地;但是如果亡者是要火化,法師大多會陪同到火葬場,為亡者誦經、回向,然後送亡者進入焚化爐。)
(2)出殯當天能夠就地安葬最為便利。
(3)依佛教的觀點,日日是好日,出殯安葬可不必問卜擇日,也不必請堪輿家選擇風水,家屬可斟酌為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