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瓊桃。圖/勵馨基金會、衛生福利部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勵馨基金會、衛生福利部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沈瓊桃曾訪問兒時目睹暴力、長大後創傷已被治癒的人,了解到一路成長治癒創傷的方法。
首先是父母一方施暴,另一方仍有好的教養,就會產生保護力量,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是壞人。
其次,求學時,向同學、朋友傾訴心事可以紓解壓力,雖然不足以完全痊癒創傷,仍有相當程度的助益。學校輔導老師及導師若主動觀察、給予關心,也能補充一些能量。高中若參加社團活動,擔任幹部,會覺得自己沒有施暴者說的那麼糟,間接得到肯定。
第三,長大後接觸心理相關書籍,可以理解到許多行為來自目睹暴力,對改善偏差觀念是有影響的,這一方法又稱自覺。
在與受暴者一同脫離恐懼環境時,若民間團體協助找到資源,如媒合法律扶助基金會,解決法律問題,得以新生,幫助不小。
倘若目睹暴力後引發憂鬱、躁鬱症者,則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途徑。
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對學生創傷的治癒,也起到一定作用。沈瓊桃說,台大一年有四千人次主動要求被輔導,老師發現學生面臨家暴情形嚴重,因此提供適度資源與協助,如宿舍只開放給南部離家較遠的學生住宿,若北部學生有家暴處遇,會破例給予安置,「曾有學生父親追到學校要打人,我們請教官去攔阻。」因此學校亦是一股力量。
沈瓊桃還說,新生入學時,校方會做身心普測,有狀況的,都會將檢測結果寄給學生與導師作追蹤,「測驗不是玩假的,如果你沒收到這份通知,就表示狀況比較好。」
而需要關注的學生,老師必須讓他們知道,家暴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不要產生自責,「多數孩子開始都會以為只有自己有這遭遇,不敢告訴同學,也和同學保持距離,因為我的家庭很爛、我很爛,不適合交朋友,把一切當秘密一般藏在心底,不為人知。」
化開心結後,老師再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例如當大人爭吵,不要貿然阻止,站在爭執者中間很容易受傷,建議盡量打電話給相識的長輩或一一三婦幼專線、一一○等。
隨時把重要和在意的東西放在一起也很重要,可以避免離開或倉促被安置時產生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