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方正
我在二十八歲的時候,當上了知本老爺大酒店的行銷業務部協理,工作非常愉快,公司的營運狀況也很好,吸引了不少外界的投資案主動上門談合作。在這之前,「飯店開發」是個全新領域,公司裡沒有人負責過這樣的業務。主管詢問我要不要接手?衡量過狀況後,我做出了選擇:接受挑戰。雖然沒有相關背景,但我曾經學過財務管理,對於投資評估也很有興趣,應該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沒想到,這個主動的選擇對我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僅讓我對飯店業的認識由「管理」拓展至「開發」,更意外促成我日後出國留學,繼續進修旅館投資評估,體會到唯有持續不斷地學習,才能強化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身為主管,已經在公司內部經營了很長一段時間,擁有相對充分的資源,照理來說,進行決策時更應該遊刃有餘。然而台灣的職場文化卻截然相反──主管們大多傾向「不選擇」。究竟是因為要同時應付老闆、員工與客戶不同的需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是有太多的外在因素影響,造成問題無法解決,只好先視而不見?其實,當一名主管下意識地推開問題,將錯誤歸咎於種種「與我無關」的外部因素時,他已經徹底拒絕了「選擇」的機會。
事實上,所有看似難纏的外部因素,都一定有辦法解決,端看你願不願意投入心力。一名好的主管,應該經常審視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出現突發狀況時,才能仔細根據組織狀況、資源與市場進行評估,以「創新、帶領、創造自我突破」為出發點,列出所有能夠做的「選擇」。
資源較少,卻能列出較多選擇的經理人,最能展現出自己的應變能力。一心想要「play safe」,無法在關鍵時刻做出選擇的主管,最終只有兩種可能:逐漸被同質化、永遠停滯在現今的位置,或者慢慢被市場淘汰。
(資料提供/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