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共同舉辦「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出借包括翠玉白菜在內之一百八十件故宮珍藏文物,係台日文化交流一件大事。
美中不足得是,日本未能依照雙方契約,在所有廣告、門票等媒介上,刊載「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全銜,獨漏「國立」二字。
此一事件引起我國抗議,而總統馬英九也表示,不惜撤展也要捍衛國家尊嚴。其後,在故宮與東博雙方合意之下,日本方面願意改正錯誤,立即全面更新海報及大型看板,至於未載明正確全銜「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但已售出之預售票券亦全更新,日方釋出改正善意後,展覽正式揭幕,風波化解。
國內有論者認為,我政府回應過於激烈,基於台日友好情誼,故宮博物院可換另種方式處理,只要東博承諾更正,即便尚未完成海報全數更正,也應讓展覽照常開幕。這樣的說法或許有情感上的依據,但可能引起更大的爭議。
故宮一九九○年代起,即多次海外展出文物,主要以美國及歐洲國家為主。故宮對外策展簽約,均載明需以全銜稱之,而美、法等國家均依合約進行。
雖然日本媒體避稱「國立」二字,但若此次東博不照合約而行,若形成慣例,對未來故宮策畫海外展覽欲維持「國格」將有困難。
台日之間人民情感友好,但在國際政治的場域,日本向來服膺於現實主義。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後,日本旋即宣布與中國建交,與我國斷交。
近來台日關係升溫,但在多重因素交織下,日本仍未能與台灣進行更具體的政治與安全合作。
我國國際處境特殊,必須時時在穩定兩岸關係與維持國際關係之間求取平衡。如何透過文化外交,一方面展示我們對中華文化的保存,一方面讓國際間知道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一門藝術。
評論人士若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網站,會發現其中文全稱為「故宮博物院」,英文名稱為The Palace Museum,並無「國立」二字。
換言之,「國立故宮博物院」為我方所「獨有」,稱其全銜方可在國際之間凸顯我方之地位。
盧業中(台北市/政大外交系助理教授)